《黄河边纪事》读后感

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中共甘肃省委保密办(甘肃省国家保密局)厅级退休干部、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和甘肃行政学院客座教授、中医主任医师、甘肃省老科协医学专家、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薛铁伦的长篇巨著《黄河边纪事》一书。

这是一部令人读后动情处很多,很难用一般简洁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书,甚至使我觉得自己似乎没有能力写出一篇像样的《读后感》似的。但是,为了向这些天以来踊跃购书的读者朋友们聊表自己的敬意,我便还是认真地写下这段文字来感谢诸君,并与诸君分享这部书的感人之处,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喜爱此书。

此书的作者薛铁伦同志以他的父亲薛和昉同志戎马一生的奋斗经历为主线,运用纪实性手法,再现了他父亲前半生在战火纷飞中的陕西韩城、西安、关中以及延安一带金戈铁马、为民奋斗、后半生在陕西省西安市、北京市和甘肃省兰州市为国为民、廉洁从政的传奇经历,其情其景,真是感人至深。薛氏宗亲老宗长薛和昉同志年轻时,血气方刚,志向远大,他经过在北京辅仁大学的深造之后,本来定会有一份成名成家、光宗耀祖的好工作,但是他为了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早在大革命时期的1929年就参加了革命,并于193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那时起,他便抛家舍业、毁家纾难,倾家中之大部财产(计有二百五十两纯净的大烟土、二十余亩耕地、四间油坊、宋代及元代古瓷瓶、红狐皮袍等)捐助革命事业,创建红军韩城游击队并任政委,后来又担任韩城中心县委书记。他早年便与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为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而出生入死;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陕西关中苏区历任专署主任秘书、第十八集团军募补处主任、八路军驻旬邑、淳化办事处主任、苏区抗日救国会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书科科长、高等法院书记长、西北土改工作团团长、公粮征购团团长等职;在新中国初建时期,他任陕西白水县第一任县长、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政策研究室第一副主任等职;1952年,随习仲勋同志一起进京,历任政务院文化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后又经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为国家卫生部中医司第一任司长、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秘书厅副主任等职;1961年,任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部第一副部长、代理部长、参加省委常委会;“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十二年,历尽艰难,“文革”后才得到平反昭雪、重新工作,历任甘肃中医学院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常委。他年少时在韩城薛氏大家庭的文化教育背景,使得他面对战争带来的灾难极其烽火变革,有着更加刻骨铭心的认识。在作者的笔下,每一章每一节都惊心动魄,催人泪下,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薛和昉老宗长坚持优良传统教育,生命不止,弦歌不辍,使中华几千年的中医文化不至于因时局动荡而断层,建国后,他被当时的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任命为国家卫生部第一任中医司司长。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作者写其父亲薛和昉同志在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与习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同志在游击队里合盖仅有的一条被子那段真实记载,既有同乡情、同志情,更有兄弟情、战友情……,在无比艰难的环境中,他们每天吃不饱,穿不暖,在寒山上的梢林之中,晚上宿营时只能二人合衣合盖一床被子,每当读到这样感人的情节,我内心深受感动,立时便溢出满腔的激情,随同作者薛铁伦宗长一起,感受着当年热血青年们在国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境地如何舍生取义,为民奋斗的情景,同时作者也用了很多笔墨向我们描述了刘志丹、董必武、彭德怀、习仲勋、林伯渠及谢觉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感人风范,不禁使我肃然起敬。


当我读到薛和昉老宗长1961年携儿带女从国务院到甘肃省委兢兢业业为甘肃人民踏实工作,请求中央并得到批准调拨粮食挽救饥民、大力发展甘肃各地的农业生产、又在“文革”中备受冲击折磨,真是感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唉!薛家人的耿直无私、宁折不弯的大无畏精神在薛和昉同志的身上表现得真是淋漓尽致,这不由得令我掩卷沉思,扼腕叹息!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至今回响耳边,国与家的遭遇、个人遇到的磨难,人世间的悲剧喜剧交叉上演,面对宇宙亿万年的沧桑变化,人类文明其实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瞬。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过往聚散,多少磨难挣扎、多少人间恩怨都在这一瞬之间闪过,虽然未留只字片语,但是仍旧令人唏嘘不已!人类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与刹那而过的时间里,与大自然的波澜壮阔相较之下,在这历史洪流的循环往复之中,人性的光辉也在星星点点的闪烁,在后代们看来,最是永远难得和动人。

薛和昉老宗长和本书作者薛铁伦先生所走过的人生历程,其家庭在世间的跌宕起伏,不仅反映出大时代下个体生命的艰辛与光辉,也令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又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


薛铁伦先生是薛和昉同志之子,地地道道的陕西韩城人,家乡一词,在他们的心中既有苦涩又有甜蜜,经历了大半个中国的颠沛流离之后,既有铭心刻骨的记忆,又逐渐变得遥不可及。在随全家迁徙兰州的半生中,生活的漂泊,亲人的哀叹,友情的瞬变,都与这个国家和社会的遭遇紧紧相连,成了历史的有力见证。

我坐在家中的阳台上,望着眼底繁华都市的霓虹初上,眼前闪过一幅幅书中描绘的画面,它近在咫尺,近到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干枯的历史文字,而是用笔写出的现实与人生;它又远在天边,远到人类难以企及的茫茫宇宙之间,如星空点点;它活在我们心里,我们又活在它的当中。翻看此书的所有文字,都令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翻滚,如同浪潮一般的文字既在预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但当它们扑面而来又变成现实场景时,也还是让人眉头紧锁,不禁使我想到,我的一点儿人生经历,与铁轮宗长之父一生的沧桑岁月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生命的可贵,不仅因为他的有限,也因为它可以承载世间的许多欢乐和悲凉。当我们在已知的世界中奔波又挣扎,几十年后蓦然回首,会发现尘埃早已落定,一生的价值在年年岁岁中蹉跎耗尽。


饱含热泪读完《黄河边纪事》一书,不由得令我掩卷深思,一声长叹,犹如洗去了铅华俗情,把人生看得一清二楚。今晨,我收拾好行囊,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又再奔向前程,鼓起勇气去面对这个熙熙攘攘喧闹的世界。该书洋洋洒洒近30万字,含166幅图片,语句之间壮怀激烈,含义深邃,感人至深。《黄河边纪事》一书让我们在这个物质生活丰富的年代看到并深刻理解在艰苦历练中奋发出来的永不熄灭的精神,这何尝不是人类千年遗传的正义基因,又何尝不是我们薛家精忠报国的传统家风。

                        (原作于2016年8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河边纪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