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学习笔记(第十二至十五则)

12、子曰:“君子不器。”

    意思是说君子不应像器皿一样自限其用,只有一种作用。孔子的这种“不器”思想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君子应该博学多才,是个通才,可以担负起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重任,从容处理各种政务;二是君子应该有容纳万物的胸襟和气度,善于吸收借鉴,善于反思自我、通达处事,而不是像只器具心胸偏狭、行动局促。这样看来君子求学要虚怀若谷,博学多才,才能达通天下。这样不管是内心的修为,还是外在的本领,就都可以统领全局了。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这句话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理解:一是所谓君子就是行在先而言在后,也就是做了再说,不能先说再做甚至是只说不做,这样就避免了说大话、说空话;二是孔子借教育子贡委婉地劝诫当政者要多为百姓做实事,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用好话糊弄百姓;三是孔子为什么要把这句话讲给子贡呢?那是因为子贡虽然长于言辞,但也有言多失礼的地方,因此孔子的话,意在教育子贡多做事、少说话,说的再好都不如做得好让人信服,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体现。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理解这一则首先要通“周”和“比”的含义及区别。朱子在《四书集注》中说,“周,普遍也。比,偏党也。”两个字都有与人亲厚团结的意思,但动机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周”是为了公,“比”则是为了私。那么翻译时就可以将“周”译为团结,而“比”就是勾结了。君子是为了集体利益而团结大家一起做事,绝不会为了私利翻脸。而小人则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而结为党羽,一旦利益受损就翻脸无情,甚至还会落井下石。所以这一则其实是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的。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是迷惘,即迷惑不解。为什么“学而不思”就会迷惘呢?首先如果学到的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得来,那就不算是自己的知识,只有经过认真思考、融会贯通,才能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其次知识的掌握还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那如何才能将纸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呢?还是离不开深入辩证的思考,之后才能在实践中去运用。

      “殆”是有害,那为什么“思而不学”就是有害的呢?思考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知识,知识是会思考的基础,没有知识的思考就是空想、瞎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百无一用。同时光知道通过思考找到问题和不足所在,却不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增长才干,那这样的思考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徒劳神费力耳!就像王阳明格竹,光对着竹子空想,而不做实际的研究,肯定会头痛不已。

      所以学和思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只有带着问题学习,边思考边学习,才会方向明确,越学越透彻;只有带着任务思考,边思考边学习,边学习边实践,学才会有价值,思才更有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为政》学习笔记(第十二至十五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