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能写出易经、道德经、论语等这般智慧之书?

这是单华伟的第一百六十四篇原创文章

你说的智慧是什么

易经、道德经、论语肯定是智慧之书,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他们所谈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智慧呢?专家会研究其中的文化史和历史意义,而大众追捧这些书,多半看到了不少管理学、人生哲学以及对世界和宇宙看法的智慧。

而一旦涉及到对这些经典的研究和解读,大众对它们的解读,就不得不谈到全人类的写作传统,那就是总要以一个权威观点,历史上的经典为起点,开始阐发;同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对于经典做注解,进行阐发的传统也是很强的一股力量。

而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后人的大量进一步想法,传承和创新,都和这些经典缔结起来,想一想,关于人生、世界、管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能有多少?其实并不多,它们总能汇集成一种说得比较宽泛的道理,而这些经典诞生的时代,受限于书写材料(竹片、丝帛),往往写得很简练——所以到最后,所有的道理,都能被解释回这些经典当中。

笔者并不是说我们对有的经典有拔高或者太附和了,这些都是次要的问题,我想让大家注意到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历史上开篇的“原典”,因为历史层累的建构,本身就被赋予了非常多层次的意义,最终,我们称这些书有“大智慧”,是必然的。

不是古人不古人的问题

前面的内容是从『 历史 』角度来回答问题,接下来,我们可以试着从『 人 』的角度思考下。

当我们问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易经、道德经、论语等这般智慧之书?”的时候,其实有一个暗含的前提,那就是古人总体的智慧和知识不如我们,不然我们不会表达出这种惊讶。

实际上,要有智慧,和古人不古人,现代人不现代人的没有多少关系,能写出成文经典的,必然是每个时代最聪明,最顶级的大脑,这样的人放到任何时代、社会和国家,都有极大的可能掀起大风大浪的,而我们不过都是普通人,看到他们自然觉得敬仰——别因为他是古人,就觉得必然比你弱。

好,『 人 』的问题解决了,来看看『 知识 』的问题,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笔者在前文会更多的使用“智慧”而不是“知识”,因为知识并不同智慧直接对等,知识积累得越多,不一定就越有智慧,而且还可能越来越蠢。

关于知识和智慧的关系,笔者在《什么是辩证法:是对话,是不计结论的对谈、是诚实与善意的沟通》和《常识就是偏见——读书的三重意义:肃清偏见、拓宽视域、智慧跃迁》两篇文章当中都有所提及,日后会专门写文章谈,在这里我们先直接来谈谈知识本身。

古代的知识和现代的知识,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其实是科学和科技方面的知识,说得更清楚一点,是现代西方的实证科学,这些知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东西,但显然没有带来“智慧”,反而,因为弗兰斯西培根的一句“征服自然”,人类做尽了不少坏事。

而返回到曾经那个没有征服自然的力量的时代,人口没有那么多的古国,我们拾起那些竹片片,看到上面讲的人如何与自然和谐,如何天人合一的论述,自然会觉得这是大智慧。

所以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对所谓“古人的智慧”推崇备至呢?简单理解,你可以说,是因为这个时代太坏了,是因为人生太难了,是的,他们有智慧,但这当中大量的智慧并没有多么深刻玄奥,反而,是因为道理简单,更重要的是,刚好说到了我们心坎上,所以我们才那么欢迎。

在终极意义上

最后一个视角,是从哲学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解读,易经、道德经、论语等经典中谈的东西,其实都是基于两个基本的条件,那就是人类社会,以及人和物质的有限性,你看到的管理学也好,你看到的人生和宇宙哲学也罢,都是在这个预设上讨论的。

如前文谈到,这些人都是人类智力的巅峰,他们想到的提问和回答的视角,基本上都是比较全面的,所以,只要人还是今天的样子,无法摆脱物质和肉体的束缚,无法实现永生(想一想,如果你能永生,不用纠结,面前能有无数个选择,其实很多有关人生和世界的道理都会失去意义),再过千百万年,这都道理,都是大智慧。

延伸:关于因果的一些问题——谈谈思维

至此,笔者关于“为什么古人能写出易经、道德经、论语等这般智慧之书?”这个问题的回答算是结束了,我提供了四个视角:历史、人、知识、有限性,你会发现,我并没有对问题进行对应的直接因果分析,与其说我提供的是“原因”,不如说我提供的是“解释”

怎么理解?从文章开篇,我便在分析这个智慧到底是什么智慧,之后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会告诉你,这是因为历史层累的建构,是因为这些人本来就很聪明,是因为现代社会出了问题,是因为人和世界的有限性……

这种解释虽然会以因果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并不是一种典型的前因后果关系,不是那种因为你推了我一下,我摔倒了的因果——这后一种简单的因果思维,是笔者在思考和写作时有意识在避免的。

因为以这种认知来思考,当你在问为什么能的时候,你不仅是在问因果。

举一个例子,你问为什么苹果要落地,我会告诉你,这是因为万有引力,这里面又会涉及到什么是引力场,物质之间的吸引力的问题——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些解释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一层一层理论的构建(注意,这并没有什么不好)。

而当我们把目光放到一些事件,比如历史事件上,我们问你一个历史事件的原因,比如为什么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很多受过中学历史教育的人都会有一套一套的答案,从政治,(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文化(思想、教育、宗教),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

各方面都来一通分析,好了,现在我们大概知道历史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虽然这其中可能会有一些思维谬误,但终究给我们带来知识和智慧,给治国带来经验,没有问题,因果思维是我们人类一切知识最重要的基础,它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东西。

但在这里,笔者需要提醒的是,所有因果分析,包括笔者在前面吹嘘自己所使用的“非典型简单因果思维”,都是一种事后总结,你分析出来的原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因。

举个例子,我今天感冒了,头晕,所以状态不好,朋友向我扔了个苹果过来让我接着,我没反应过来,没接住,那你可以说,是因为我感冒了。

但是假如我要是刚好接住了,你该如何解释?请不要忘记,现在你是已经知道了我得了感冒的,这个时候,因为我接住了,感冒就不再是任何事件的任何原因了!你不觉得这很扯淡吗?

就像我们在分析王安石变法的问题一样,你的一切分析都是冲着那个果去的,你面前明明有两条路甚至更多条,但因为你给自己画了个地图,其他路在你眼里都不再重要了。

笔者想表达的,无非是这样一个道理:所谓因果关系,因果分析是很随意的,是完全的结果主义的,我们需要对此保持自知,警觉。

(END.)

--------------------

我是单华伟,一个看书和写作的人,我在自己的公众号「单华伟」上分类整理了所有的文章,如果觉得文章有启发,记得点个赞吧,感谢你的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古人能写出易经、道德经、论语等这般智慧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