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5

七、篡位和大混乱


亨利治国三十五年,英格兰出现了难得的平静。他有大约一半的时间在英格兰渡过。在统治的后半期,他大部分时间不得不留在诺曼底,应付那里出现的各种问题。

诺曼底虽然归到亨利治下,但始终有个隐患。罗贝尔被俘关押,他年幼的儿子纪尧姆·克里托(Guillaume Clito)却成功地被带出诺曼底,摆脱了亨利的控制。长大之后,在法国国王路易的支持下,他誓言要把诺曼底公国夺回来。

从1116年开始,诺曼底战事频发,法国国王路易,联手诺曼底以北的佛兰德斯伯爵和以南的安茹伯爵,从三面进行袭扰。原先忠于罗贝尔的男爵们也开始发动叛乱。享利不得不在诺曼底亲自坐镇,东奔西突,在1119年的一场关键战役中击败了路易,总算把局面重新稳定下来。

但是致命的打击接踵而来。

1120年,亨利的儿子威廉乘座一艘名为“白船号”的大船前往英格兰,在英吉利海峡当中触礁沉没,威廉不幸遇难。

亨利和他的王后只育有一子一女。虽然亨利在婚外四处留情,私生子女无数,但威廉是他唯一合法的继承人。威廉之死,给王国的未来蒙上阴影。据说亨利听到消息后,悲痛欲绝,从此再也没有笑过。

亨利此时已年过五旬,王后在两年前去世。为了王位传承,他再度结婚,无奈力不从心,没能再生下儿子。

这是一场真正的危机。无论是按照诺曼人的传统,还是盎格鲁——撒克逊的习惯,国王都要由男性来担任。现在距离王位血统最近的男性,一个是被关在监狱里年迈的罗贝尔,还有一个就是罗贝尔的儿子纪尧姆。这对父子对亨利可是深仇大恨。亨利可以想象,王位一旦落入他们手中,自己将真的死无葬身之地。

可是如果强行任命一个私生子为继承人,也会因为血统不正,无法得到教会和男爵们的支持,纪尧姆仍将最终得利,而且免不了一场血雨腥风。

亨利苦苦思索,备受折磨。最终,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亨利的女儿名叫马蒂尔达(Matilda),英格兰人习惯把她称为莫德(Maude)。她1102年出生,八岁的时候,就远走德意志,被嫁给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那时皇帝已经二十四岁。成年后,她协助丈夫执政,在皇帝出征期间还代理过国政。1125年,皇帝因病去世,二十三岁的莫德成了寡妇。

莫德和皇帝没有生育后代。德意志人根据传统,很快由大诸侯推选出新的皇帝,而且还是死去皇帝的对头。这下,莫德不方便继续留在德意志,她回到了父亲亨利身边。

莫德虽然离开了德意志,但是仍然坚持让身边人称她为皇后。由于这个单词同时还有女皇之意,她有可能是指自己实际上应该从死去的丈夫手中继承皇位。

这么一个有政治抱负的女儿归来,令亨利重新看到希望。由于一直没有再生出儿子,身体日衰,亨利开始着手把莫德确立为继承人。经过一番准备,1127年初,亨利终于召集起诺曼男爵们,要他们宣誓承认莫德为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参加宣誓的男爵们是否是真心,亨利已经无暇顾及。因为他确实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他紧接着张罗起莫德的婚事,要趁着莫德还能生育尽快生下继承人。

亨利为莫德选定的新丈夫,是安茹伯爵的继承人杰弗里。安茹伯爵的领地位于诺曼底南边,一直和法兰西国王联手,蚕食诺曼底。亨利用联姻化敌为友,可谓用心良苦。只是夫妻二人年龄不是太般配。1128年两人结婚,新娘莫德二十六岁,新郎杰弗里只有十四岁。

就在莫德结婚之后不到一个月,亨利的对手和侄子、罗贝尔的儿子纪尧姆在战场上受伤身亡。亨利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对莫德王位继承最大的威胁,消失了。

莫德和杰弗里的关系并不和睦,但这没有妨碍他们连续生下三个儿子。这相当于为莫德的王位继承加上了三道保险。

1135年底,亨利在诺曼底去世,死因是食用了过量的七鳃鳗(也就是八目鳗)。那一年他已经六十八岁,依然食欲旺盛,身体和精神状态似乎都还不错。要不是因为贪食,还有可能在王位上再呆一些年。

威廉一世和威廉二世去世的时候,人刚咽气,身边人就一轰而散,有的忙着保护家产,有的忙着抢夺王位。这次亨利的后事,却被安排得景景有条,尸体还被作了防腐处理。在亨利多年的经营下,诺曼男爵们终于有了些秩序。

莫德此时正在安茹,而且怀有身孕。她和随驾亨利的诺曼男爵约定,等先王后事处理完之后,再同往英格兰。她知道,一定要把诺曼男爵们控制在身边,不然他们就会制造事端。

可惜,莫德忽略了一个人。这个人当时并不在诺曼底,而是在北面的布洛涅。听到亨利的死讯,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乘船驶向英格兰。他的目标,就是英格兰的王位。

他就是斯蒂芬。这个斯蒂芬和之前出现过的斯蒂芬·德·奥马勒不是同一个人。他被称作斯蒂芬·德·布洛瓦(Stephen de Blois),也就是“布洛瓦的斯蒂芬”,因为他的父亲是布洛瓦伯爵。而他的母亲,是“征服者”威廉的女儿,也是亨利国王的姐姐。

斯蒂芬在家中排行第五,上面有三个哥哥。按惯例,除非三个哥哥都过世或出了意外,他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伯爵领地,这种可能实在太小。年轻的斯蒂芬来到舅舅亨利国王的宫廷里效力,随同享利在诺曼底作战,取得不少战功。亨利对他非常赏识,把一些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封赐给他。

在亨利的安排下,斯蒂芬和布洛涅伯爵的女儿结了婚。伯爵没有儿子,斯蒂芬通过妻子的继承权,成为了布洛涅伯爵。布洛涅有一个重要港口,和英格兰等地贸易频繁,斯蒂芬因此变得富有,实力大增。

宣誓承认莫德的王位继承权的时候,斯蒂芬也在其中。不过这似乎并不妨碍他对于王冠的渴望,他对下一步的行动早有计划。斯蒂芬的弟弟亨利,也深受亨利国王喜爱,被任命为温彻斯特主教。他的能量不小,一度是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人选之一。他将成为斯蒂芬最有力的帮手。

斯蒂芬的登陆地点是伦敦。他那时四十来岁,待人和善,谈吐风趣,迅速得到伦敦人的欢迎。他又赶赴温彻斯特,去接管王室金库。这条线路简直和三十五年前亨利抢夺王位时走的一模一样,只不过方向刚好反过来。

亨利主教已经在温彻斯特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斯蒂芬没遇到任何麻烦,就顺利接管了金库。紧接着,亨利主教又代表教会和斯蒂芬达成约定,斯蒂芬同意给予教会充分的自由和权利,而教会将支持斯蒂芬就任国王。

至于斯蒂芬曾经许下的将效忠莫德的誓言呢?亨利主教先是宣布那次宣誓无效,接着又找来亨利国王的大管家,让他作证说亨利国王在临终前改变主意,改立外甥斯蒂芬为王。作为亨利国王宫廷里最重要的人,这位大管家竟然撇下在诺曼底的国王后事,跑回英格兰来作证,确实匪夷所思。不知是真信还是假信,坎特伯雷大主教终于同意给斯蒂芬加冕。

兄弟二人的合作天衣无缝。亨利国王死后三周,斯蒂芬在伦敦加冕。

在一些英国的历史书中,斯蒂芬被称为“篡位者”。这应该是指他从莫德手中抢走了王位。其实,这也未必尽然。自诺曼征服以来,英格兰经历了三次王位继承,每一次都是一波三折,关键原因,是继承规则不明确,导致继承危机连续出现。

相比之下,法兰西持续地在国王在世之时为长子加冕,德意志形成了王位由长子继承和断嗣时由大诸侯推选国王相结合的方法,也算了有了明确的章程。英格兰因为规则不明确,如果男嗣太多,导致兄弟相争,如果男嗣太少,又存在断嗣可能,形成了一种“继承诅咒”。这种“继承诅咒”在英格兰还远没有结束,一次次地反复出现。

亨利是第一个为了王位顺利传承而提前作准备的国王,比他的父亲和哥哥更有远见和负责任。如果说斯蒂芬是“篡位者”,那就承认莫德的“正统”性来自于亨利的授权。可是亨利自己,当初不是也没得到父亲和哥哥的授权?如今斯蒂芬所作的一切,不正是亨利当年上台的翻版?从血统论,斯蒂芬和莫德都是“征服者”威廉第三代后人,而且作为男人,斯蒂芬更符合当时国王的条件。至于说斯蒂芬不是长子,那就再看看“征服者”威廉的三个儿子,谁还能再说什么呢?

而且,不管斯蒂芬和莫德谁上台,英格兰都开了一个先例,王位可以通过女性来继承,一个是通过“征服者”威廉的女儿,一个是威廉的孙女。这既帮威廉的后人解决了不小的问题,同时也制造出了无尽的麻烦。

虽然登上王位,斯蒂芬心里明白,莫德不会善罢甘休,交锋迟早要来,他要作好准备。

他非常看重教会的支持。他参照亨利国王的《加冕宪章》,在登基之后不久,也发布了一份宪章,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宣布教会对自身的人员、财产全权管辖,未经教会请求,国王绝不介入。这是对教会支持他登基的回报。斯蒂芬日后才发现,这份宪章在他同教会的冲突中,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脚。

自威廉一世以来,英格兰国王时时防备着罗马教庭插手英格兰事务,斯蒂芬却反其道而行,主动请求教皇批准他登基,等教皇的批准谕令一到,立即让手下抄写散发,昭告天下。他的兄弟亨利主教,也被教皇任命为教庭特使,超过坎特伯雷大主教,一跃成为英格兰教会的首领。他自会鼎力襄助国王。

有了教会的支持还远远不够,打仗还要有队伍。在这一点上,斯蒂芬倒是早有准备。作布洛涅伯爵的时候,他就看中了一个人,名叫威廉·德·伊普瑞斯(william de Ypres)。这个威廉是佛兰德斯贵族的私生子,为了争夺伯爵之位几番争战,最终败下阵来,被斯蒂芬所收留。威廉和他的手下,成为为斯蒂芬效力的雇佣军。在温彻斯特的王室金库里,还有亨利国王留下的大笔银子,足以支持雇佣军的开销。

有了钱和雇佣军,斯蒂芬对诺曼男爵们的态度就略显冷淡,反正男爵们对他也是不冷不热,仍然在承认他还是莫德之间犹豫不决。一些莫德的支持者开始发动叛乱。斯蒂芬不得不改变了策略,向支持他的男爵们赏赐土地,并且加官进爵,以期收买人心。亨利一朝,英格兰只有七个伯爵,而斯蒂芬没用两三年,就新封了十几个伯爵。

战争首先在海峡对岸的诺曼底爆发。莫德和杰弗里指挥的安茹军队,向诺曼底发动进攻。斯蒂芬派出威廉(伊普瑞斯)前往应战,但是当地的男爵们不肯全力配合,致使战局不利。无奈之下,斯蒂芬只能请求和谈,以每年缴纳两千马克换来安茹方面暂时停战。

1138年,莫德的支持者在英格兰起事。背后的策划者是格洛斯特伯爵罗伯特,他是亨利国王的私生子,是莫德的异母哥哥。他虽然身在诺曼底,却遥控指挥手下在英格兰西部进行叛乱,并且劝说莫德亲往英格兰争夺王位。莫德终于下定决心,在第二年和罗伯特一起,率领一百四十名骑士,登陆英格兰。她一抵达,一大批犹豫观望的男爵们立刻拿定主意,聚集到她的旗下。

斯蒂芬这一边却出了问题。就在莫德抵达之前,他逮捕了两名主教,罪名是私建城堡。这两个人,是亨利国王时期的重臣、财政部的第一任总管罗杰和他的侄子。斯蒂芬担心这两人意图反叛,要他们交出城堡。

这一下子惹恼了他的弟弟、教皇特使亨利主教。亨利告诉斯蒂芬,这两人都是教会的人,按照之前的承诺和《宪章》,教会之人由教会管辖,国王不能越界。斯蒂芬则派人回复,他抓的不是主教,而是国王的封臣。

这个答复让亨利主教愤怒。看来一涉及到权力,就算是亲哥哥也不能相信。斯蒂芬最终得到了城堡,但是却和教会结下梁子。

斯蒂芬向莫德一方发起进攻,但是战果寥寥。很快,对方开始组织反攻。1141年,罗伯特率军和斯蒂芬在林肯城附近相遇,经过一番苦战,罗伯特获胜,斯蒂芬被俘。

这可让莫德喜出望外,英格兰的王冠,已经近在眼前。她很快和亨利主教开始谈判,承诺不干涉教会的权利,来换取教会的支持为她加冕。亨利倒是没有顾念兄弟私情,和莫德达成协议,支持她登上王位。

在海峡另一边,杰弗里也乘机发动攻势,取得诺曼底大部土地。诺曼男爵们看清了形势,纷纷支持莫德登基,期待以此保住在海峡两岸的封地。莫德也俨然如女王般行使大权,新封了好几个伯爵,作为对追随者的奖赏。

但是莫德的女王之路最终还是功亏一篑。她来到伦敦,准备举行加冕典礼,结果却发生了叛乱,莫德不得不仓皇出逃。据说是莫德的强硬蛮横惹恼了伦敦人,这倒符合她的一贯作风。

斯蒂芬的余党抓住机会发起反攻,莫德一方士气散落,一败再败,罗伯特伯爵也落入敌手。莫德为了营救他,提出用斯蒂芬来交换。双方一拍即合。1141年底,斯蒂芬在伦敦重登王位,他的弟弟亨利主教,又一次对他表示了支持。

经过这一年的跌宕反转,双方都已经失去了锐气,战事陷入僵持。1142年底,斯蒂芬曾将莫德围困在牛津,莫德深夜缒城而出,踏着结冰的河面逃出包围圈。第二年,莫德一方反过来又将斯蒂芬包围,差一点再次将他俘虏。

这样的拉锯,不能带来任何财富和荣誉,耗尽了大部分诺曼男爵的耐心。1145年底,教皇号召第二次十字东征,他们中的一些人随即响应,去远方一展身手。留下来的,也决定两不相帮,抓紧修建城堡,保住自己地盘和财物,再趁乱多占一点。

那时的战争,主要是城堡的攻防战。由于攻城的技术还比较落后,守城的一方占据优势。如果攻城的是男爵们自己的部队,骑士和手下的服役期每年只有四十天,防守的一方抗一抗就过去了。碰上雇佣军,就需要与对方耗上很久,战争往往打成消耗战。

因为城堡如此重要,诺曼男爵们多年来一直在四处修建,建起一个,相当于控制周边一大块地方。历任国王则禁止男爵私建城堡,以防他们形成割据,削弱王权。现在,王权衰败,正给了男爵们难得的机会,城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没有了王权的节制,男爵们拥堡自重,相互私战,蹂躏乡里,侵害百姓。英格兰动荡不安,尤其以南部地区为重。英格兰人哀叹,“上帝和天使都睡着了”。后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大混乱(Anarchy)。

1147年,罗伯特伯爵去世,这对莫德是一个重大损失。她于第二年回到诺曼底,把主要精力放在治理这片已经收服的土地。她放弃了对英格兰王位的角逐,把希望寄托到她的长子亨利身上。

亨利刚刚十四岁,就从母亲手里接过家族的重任,继续向斯蒂芬发起挑战。1147年,他来到英格兰,随同母亲一同作战,两年后又单独率部前来。两次尝试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但让亨利获得了历练。1153年,亨利再次卷土重来。

此时的斯蒂芬,已是六旬老人,刚刚经历丧妻之痛。面对年轻的亨利,他感到无奈而又绝望。他一心想扶植自己的长子尤斯塔斯,希望效仿法兰西的作法,在他活着的时候为儿子加冕。但是教会拒绝了他的请求。他的弟弟亨利已经被免去教庭特使职务,再也不能呼风唤雨。

英格兰的诺曼男爵们,也已经厌倦了无休无止的王位争夺,极力想避免一场新的冲突。双方最后接受了教会的调停,达成一份协议:斯蒂芬将在有生之年继续担任英格兰国王,死后由亨利继承王位。在协议签署之前,斯蒂芬的儿子尤斯塔斯死了,最大的障碍也消失了。

1154年,斯蒂芬去世。他在位十九年,英格兰大部分时间处于动荡之中。诺曼男爵们,从来没有如此渴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国王,给英格兰带来和平和秩序。

在这种期待中,二十一岁的亨利登基了。他结束了诺曼王朝的英格兰的统治,把英格兰带入金雀花王朝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