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上)第二节

此节是滕文公就父亲的丧礼举办事项对孟子展开的询问。

赏析:文公认为父亲逝世是一件很不幸的事,而他不知道,他也是最幸运的存在——有幸得遇孟子提点。

引申:其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存在,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害怕的,害怕的是什么?害怕的是没有一个能一直提点自己、教育自己、规劝自己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或是人生榜样,如此一来,自己的想法、说法、作为都可能会有所偏颇而没有归正的机会,久而久之,定然会偏离人类正常的轨道,当自己发现自己已经偏离的时候,也许就已经来不及了。而生活在如今的我们虽然的确没有什么真正的导师可循,但作为国学之一的包括《孟子》在内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应该可以成为我们处世为人的标尺。

说明1:文中,孟子提到“三年之丧”的丧葬礼仪,这在古时是非常正常的存在,但在如今看似没有任何的意义,其实不然。

意义:三年之丧,也即守孝三年,这是为了让世人懂得人生而平凡,死而归寂。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在积极的处世为人,待人接物的话,就一定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功绩,难免自命不凡,而在当自己最亲爱的人离开了自己的时候,不管生前多么光辉灿烂,死后都不带走一毫一厘。如此这般定然会给自己日后的所作所为有一定的规劝作用。何况,真若是守孝三年,他在这三年中所懂得的道理会更多、更稳固、更正确。换言之,即以亲人之死,眀己身之志。

说明2:文中提及,在君主薨逝之后,政务听命于百官之长,而并非直接听命于太子。然且现实是滕国的父老百官对孟子所提及的三年之丧是极力反对的,如此一来,对想要充分贯彻丧葬礼仪的文公来说可谓进退两难:一边是丧葬之礼,一边是旧臣之理。然而,孟子却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巧妙的告诉了滕文公处理此事的方法,即:若你的选择没有偏颇,大可放手去做,不一定要完全跟随旧制或是跟随孟子自身。

引申1:现时,不存在明显意义上的君子或是小人,且一个人做事的意愿一般全凭其个人。不会像古时的“草”那样,望风而倒。或者以类比来论,君子之德类比为圣贤之人在当下社会中所共同创造出的优良的社会风气,小人之德类比为尊崇圣贤之德的普通凡人。普通凡人在优良的社会风气下茁壮成长,一代接一代,把人类社会构筑的越来越好。可是,现今非如是者也。何来的圣贤之人?何来的良好风气?空中所吹佛的是不知何种属性的强风,这类强风(疾风),试探着草儿们的脊梁骨,也就是正所谓的疾风知劲草,只有在这一股股威逼利诱的“不知名、不知意”的默然疾风下坚守培育自己的土壤与水分,才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引申2:他人的建议或是告诫,对于己身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不一定是绝对的存在。每个人有每个人想要到达的彼岸,别被他人的思想所完全左右,也不要去左右别人的思想与行为,只有如此,大千世界才能更加美好下去,才能愈发的丰富多彩。

引申3:礼仪虽重乎一切,但也还有其可通融之处,处世为人过程中若是太注重礼仪的行使,会让周遭的人们觉得尴尬与不便,给予自身一个较为自由的对于礼仪的看待方法,会让自己变得有礼貌的同时,也能与周遭的人们愉快的沟通与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上)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