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effect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又称蔡加尼克效应) 是一种记忆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这个现象是由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蔡格尼克
为什么初恋总是让人念念不忘,而当我们真的和初恋再次相遇以后反而释怀了?
为什么玩网络游戏时,在等级不是最高装备不是最强的时候,会保持兴奋的状态专注的玩,而当等级最高装备很好的时候反而没有持续玩下去的动力了?
为什么有的东西在没得到之前心心念念的一直想得到,得到以后反而没那么在意?
为什么有时候你正在看电视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件小事你会很心急的去完成?

实验背景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又称为蔡加尼克效应、“契可尼效应”,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20世纪2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Β.Β.蔡格尼克在一项记忆实验中发现的心理现象。她让被试者做22件简单的工作,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完成每件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大体相等,一般为几分钟。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许做完,另一半在没有做完时就受到阻止。允许做完和不允许做完的工作出现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做完实验后,在出乎被试意料的情况下,立刻让他回忆做了22件什么工作。结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忆43%。在上述条件下,未完成的工作比已完成的工作保持得较好,这种现象就叫蔡格尼克效应。

结论应用

很多人有与生俱来的完成欲。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结,一日不得解脱。

蔡格尼克效应使人走入两个极端:

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

另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啰嗦,时常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后再转移目标,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格尼克效应是推动我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

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么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这两种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驱动力。

一个从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够扩展自己的生活,而且可能生活得丰富多彩;但是一个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驱动力过强,可能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紧张、太狭窄。只有减弱过强的驱动力,才可以使人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乐趣。

在工作方面,不做完不罢休的人可能是个工作狂。如果把这种态度缓和一下,不仅使你能在周末离开办公室,你还有时间去应付因工作狂带来的问题:自我怀疑,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或不能应付紧张等等。

非做完不可的人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冒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的危险。兴趣一旦变成狂热,就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表示过分强烈的完成驱动力正在渐渐主宰你的消遣活动。

相关实例

信写了一半,圆珠笔突然不出水了,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还是四处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在寻找时思路又转到别的方面去了,而丢下没的信不理?或者,是否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也要读到凌晨4点仍不释卷?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请你这时候再看它一眼,你的心思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完成。

不做“工作狂”

一个人做事半途而废,也许只是因为害怕失败。他永远不去把一件作品完成,以避免受到批评;同样,只愿永远当学生而不想毕业的人,也许是因为这样就可不必到社会上去工作;也可能由于他在潜意识中就不相信自己会成功,于是害怕成功,因此也就下意识地逃避成功。

泰克医生为有这样心理的人提出一个解决的方法,他说:“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时间限度是10分钟,而工作要一小时才能做完,那么,你的脑筋一开始散漫你就要停止工作,然后用三分钟的时间活动筋骨,例如跳几下,去倒一杯水,或是做些静力锻炼的肌肉运动;活动过后,再把另一个10分钟花在工作上。”

一个从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够扩展自己的生活,而且可能生活得丰富多彩,但是一个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驱动力过强,可能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紧张、太狭窄。

原因解释

为什么人们对未完成的工作的回忆量会优于已完成的工作?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未完成的工作引起了情绪上的震动。

但如果我们把工作用三种方式处理:

第一种是允许其完成,第二种是我们中途加以阻止使它们最终没有完成,第三种是中途加以阻止后我们再让其完成。

结果发现,人们对中途被阻止后再完成的工作的回忆量要优于前两种情况。

而这就不能用中途阻止所产生的情绪所致来解释了,或许我们可以用心理的紧张系统是否得到解除来加以说明。

未完成工作所引起的心理紧张系统还没有得到解除,因而回忆量相对大。中途加以阻止的未完成的工作不仅易于回忆,并且在做了其他工作之后,还有继续完成它的趋势。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会有较强烈的去完成它的动机,所以记忆自然也会较为深刻。

工作和生活当中也是如此,你可能对于你目前正在做,但还没完成的事情记忆最深刻,对于已经完成的一些事情或许就不会给予太多关注了。其实这也符合人们的记忆规律,人的大脑总是记住一些需要加工的内容,将之放在工作记忆中,就像是电脑的内存一样,而对于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的内容大脑则会有意地去遗忘。





蔡格尼克效应是一种记忆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事情尚未处理完的时候,潜意识会不断的提醒我们去完成,这种提示逐渐变成一种动机,而且这种动机会让这个事件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动机出现了驱动力也会随之而来。

当事情处理完成后,潜意识就会告诉我们事情结束了,欲完成的动机得到了满足,驱动力就消失了。

从记忆规律的角度来说,人的大脑总是会记住一些需要加工的内容,将之放在已有的记忆中,就像是电脑的内存一样,而对于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的内容,大脑则会有意地去遗忘。

对于蔡格尼克效应,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解读:

一、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我们似乎天生就懂得要去追求自己想要却尚未得到的东西,却容易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视而不见,甚至弃之如敝履。

越是容易得到的越不会重视,越是难以得到的愈加珍惜。

越是得不到越是孜孜不倦的去追求,却在被偏爱时肆意挥霍、有恃无恐。

二、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

当我们有了一个目标,跋涉之途便开启了。

寻觅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我们一边寻觅一边错过,所以寻觅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失去的过程。

我们在追寻途中会不断的付出,付出时间和心力,付出汗水和泪水。

当我们慢慢了解一些人或一些事,了解得越来越多,这些人或事慢慢的也会失去了对我们的吸引力。

终有一日我们实现了我们设立的目标,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其实也到了这个目标的终止之时了。

三、掌握好做事的节奏,避免走向过分强迫或者过分拖沓的极端。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蔡格尼克效应是推动我们努力完成目标的重要驱动力,但有一部分人会走向极端。

有的人驱动力过强,在完成目标前会一鼓作气向前冲,根本停不下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我们应该怎么破解这种现象

我给出的解答是:掌握好做事的节奏。

我们不能长期处于紧绷的状态,因为身心不允许。

我们不能长期处于懒散的状态,因为现实不允许。

所以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让自己保持奋进状态的同时,也要给自己留出休息调整的时间。

张弛有度才能长久奋战,不然因为紧张劳累而倒下,或者因为懒散拖沓而废掉,那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