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荐书单——私人阅读推荐

最近因为回答了几个知乎上关于书籍推荐的问题,就出现了很多的荐书邀请。赶上世界读书日,看到很多名人的荐书。也看了一些学者和名人的推荐书单,可能推荐者是因为个人成长烙印,可能是商业利益驱动,也可能是为显示三观正确,总觉得不是特别对头。

关于书籍推荐,其实是一个非常私人的话题,因为每人的知识背景及认知背景差异非常大,而读书的目的也千差万别。有人为消遣,有人为学业,有人做论文,有人评文章,有人求新知,有人看旧闻,有人为攀谈,有人长见识。生旦净末丑,各有各的腔调,各有各的专研。所以很难说哪些书适合哪些人阅读。

所以,后面所列,完全是个人的阅读经验,只是写出有些影响过自己的书,时间久远,可能临时不在脑子里,也不免有遗漏,不过想起一本算一本。

记录的原则就是,并不追着潮流,也不迎合大众。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些年广受推崇,我个人并不觉得特别颠覆,除了开篇的论断和后记的总结。但他的历史小说《汴京残梦》,我读完了觉得非常颠覆,个人以为是黄仁宇最好的一本书。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目前好评如潮,我自己读了也没有什么体会,学术书其实也啃过一点,也不是因为读不了学术书而不得要领。《约翰·克里斯多夫》算是罗曼·罗兰的名著,除了“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那句名言,我自己没觉得有多热烈动人。而类似《梵高传》、《邓肯传》、《拿破仑传》这些伟大名人传记,也从未深深的打动过我。

很多人读书是为求经世致用之学,书籍里有很大一个门类也是围绕着这个需要提供的。但是,更多的书籍,是让你畅游在远离现实的精神世界,它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非常抽象的弱连接,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成为精神的国王。但你读书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有用,请自觉停止阅读后面的内容,它对您应该没有太大帮助。诚实的说,在现实世界里,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不打算做教师爷,更不可能教会别人如何通过读书开悟。所以后面的内容只能是个人记录。

以下开列书单,排列不分先后:

极开脑洞的书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雅克·巴尔赞的:《从黎明到衰落》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罗宾·贝克:《精子战争》

约翰·布里格斯:《湍鉴》

以上书籍主要是有洞见,非常颠覆过往认知,但有些非常学术也极其难啃,有很高的知识门槛。比如《从黎明到衰弱》如果不是专业人士读,很难读懂蕴含的大多数奥义;但只要把你懂的那一点读进去,会发现作者见解之深邃,洞察之深刻,可以叹为观止。

关于基因科学,很多人推荐的是《自私的基因》,我自己觉得它肯定具有颠覆性,但是写得很不友好,或者翻译得不友好,非常不好读。从基因推进到人类文化现象的有《谜母机器》,通过基因选择理论解释道德成因的有《道德动物》,这本书严歌苓推荐过,电影芳华里人物的道德选择,就是出自这本书。而马特·里德利的《先天后天》是更新的一些基因知识的深度科普版,作者是当代写作大神,他的《理性乐观派》、《自下而上》读起来都很顺畅,也极富思想性。

很有思想的书: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反脆弱》

马特•里德利:《自下而上》

凯文•凯利:《失控》

李泽厚:《美的历程》

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

圣塔菲研究所两部研究复杂科学的好书:

梅拉妮·米歇尔:《复杂》

杰弗里·韦斯特:《规模》

《全球通史》这本书主要提出的颠覆性观点是: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结构。如果我们结合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里的观点,包括施展的《枢纽》里提到的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外加《从黎明到衰落》里的阐释,以及《规模》里的论述,再结合自己对历史的观察,可以看到以下技术改变世界的线索,同时技术的限制又形成了强力的硬约束边界,导致了规模的约束条件:

1、比如: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的15英寸等降雨量,它塑造了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边界。降雨量少于这个量级的区域,使农耕文明成为不可能,只能放牧牛羊,形成游牧民族。一旦遭遇天灾,牛羊冻饿而死,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文明的劫掠就不可避免,又由于产品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其他需求,如果中原不开放边境贸易,劫掠也不可避免。中原文明对于草原文明的反击,会促使对方分散部落的联姻和统一。如果出现雄才大略的人物,加上中原内部的分裂力量,草原文明将崛起,在降雨量的边境地带建立都城,金中都,元大都,清王朝的北京都是这个原因。如果草原文明内乱或者暗弱,则中原文明将长驱直入,踏破贺兰山阙,展现大汉雄风。这与历史里读到的帝王将相,兵伐权谋并无严格意义的联系。关键是硬约束条件在深层次起作用。

2、 又比如,由于冶炼技术的发展,青铜属于容易冶炼的金属,最早发展起来,商周的青铜器文明开始发展,原始巫卜和规模化战争成为可能,散落的部落逐渐被征服,进入封建制文明。又由于在春秋晚期铁器的大规模使用,使农业文明和战争形态发生本质的变化,从东周列国的礼仪之邦乘战车,按规则比武,一场战争死伤极少演化成灭国战,一仗坑杀几十万成为常态,统一帝国的出现无法逆转。这里起作用的是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与我们通常读史记看到的帝王将相之权谋不甚相干,是技术的硬约束条件在起作用。

3、 更早期的部落形成来自石器的打磨和火种的使用及原始图腾,也是技术硬约束的结果。人类在未驯化动物和非洲、中东的植物被驯化种植之前,农作物产量极小,能养活的人口极少。只有在被驯化的粮食,蔬菜被大量传播移植后,更多的人口繁衍才成为可能。北大历史系的教材《全球通史》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农业依然靠天吃饭,一旦发生天灾,王朝的治乱循环就重新开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其实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观察,他没有考虑到技术的进步,石油和煤的开采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4、 马镫的发明导致了欧洲的骑士文明和黑暗的中世纪。在马镫发明之前,人无法在马上长期停留,更不用说形成战斗力。而马镫的发明,使人马合一,骑兵的战斗力随意碾压步兵,而养得起马的只有贵族,战争成了贵族的特权。黑暗的中世纪以及伴生的文化由此拉开序幕。

5、 在古登堡的印刷术发明之前,只有教会能阅读,传播和解释圣经。圣经属于羊皮卷,少数精英阶层才能够接触。而印刷术的普及,导致圣经的广泛传播,普通人发现,理解上帝不需要教会,更何况教会的统治黑暗腐朽,引发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整个西方文明的思想和世界观开始了颠覆性的变化,后续引发的启蒙思想运动,整个西方文化的脉络完全重启。极为学术,充满洞见的《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讲的就是这件事情。而根源于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这个硬约束条件。

6、 火枪的发明颠覆了黑暗的中世纪,训练一个火枪手比一个骑兵廉价得多。今天我们军队的队列训练还是火枪时代的遗迹。而机关枪的发明使冲锋陷阵成为不可能,战争形态又一次发生变化,一战的堑壕战就是这个原因。一战伤亡了3千万人,残酷性不言而喻。而坦克的发明使二战的德军闪击战术和巴顿坦克军团成为明星,直至火炮威力的制约。这是技术的硬约束条件起作用的结果。

7、 蒸汽机的发明引爆了工业革命,现代文明进入了黎明。而大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孤立的大陆被迫纳入到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亚的袋鼠都被先进的西方文明所占领,日本被迫向西方学习。

8、 古代中国面向广阔的太平洋,背靠喜马拉雅山。只有中东一条穿越沙漠的险峻商路丝绸之路可以通达,从明朝开始的海禁,使中央帝国成为一个封闭的文明。直至鸦片战争从海上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西方的要求是通商贸易。从那时起,从戊戌变法到洋务运动,从王朝复辟到学习明治维新,从铁血共和到三民主义,从蒋家王朝整合绅士阶层到党领导完成的基层总动员,中国走到了今天的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其中沧海桑田,仁人志士践行着自己的信仰,慷慨赴义,悲壮前行。然而时至今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的是:事实上发生的鸦片战争,是否导致还有人在一直在吸着战争的鸦片。

9、 生命的硬约束条件是什么?是新陈代谢,是哺乳动物的心跳总次数,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血管网络,它遵循3/4次幂的法则,生命不可能超越120岁这个极限。肉体的永生成为不可能。这是由新陈代谢的心血管网络系统决定的,血管和毛细血管在每一次运送中都有损耗,有使用极限。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预言的人类永生成为不可能。

历史小说类:

二月河: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康熙皇帝》

山冈庄八:《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唐浩明:《曾国藩》、《张之洞》、《杨度》

高阳:《胡雪岩》

曹升:《流血的仕途》

梅毅:《帝国的正午》、《华丽血时代》

前三位历史小说的作者对我个人震撼都非常大。

二月河用红楼笔法,写尽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你看到的是:功盖天下者,不赏;威震其主者,身威;运过造化者,不祥。只是因为:赏无可赏,只可诛杀;功高震主,岂能善终;过犹不及,取死之道。

而山冈庄八通过佛的双眼,静默的注视着芸芸众生,他们或许因为环境,或许因为时代,或许因为性格,人性的交织在环境与时代,也就是在空间与时间两个向度,走向其无法逃避的宿命。没有悲悯,也没有哀伤。

唐浩明的近代人物三部曲,完整的记录了晚清的国之基石、中流砥柱建伟烈丰功,千秋家国梦的全部破碎。在历史的洪流里,人逆水行舟所建的不世功业,与胜天半子的抱负雄心,终将化作悲伤,逆流成河。无论怎样的如椽巨笔、浓墨重彩,都化不开时代的悲凉底色。

高阳的《胡雪岩》,会看到从红顶商人赏穿黄马褂到灯火下楼台的幻灭。正如桃花扇里唱到: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也正呼应了《万历十五年》开篇的悲剧性论断: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人则身败兼名裂”。

大观楼的长联这样写道: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而矛盾文学奖作品《李自成》、《张居正》,个人都不推荐阅读。前一阵火遍国内的《明朝那些事》,大可以类比成单田芳在讲评书故事,适合出租司机类群体。故事有,而深度没有。日本的其他历史小说,比如司马辽太郎的《刘邦与项羽》,其余如《上衫兼信》、《宫本武藏》等水准都一般,个人也不推荐。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荐书单——私人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