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乱想”是一种病

(第二部分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壹心理”的文章,侵删)

一直知道自己会胡思乱想,而且总是思考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大部分的问题还都是没有结果,或者结果毫无意义。

而别人在关心的、思考的,都是有用的、有意义的事情。

有时候和朋友提起来,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可是,这种状态却不知道该怎么该怎么改变。

唉,为什么就我每天在胡思乱想呢?


今天,看到微信公众号“壹心理”的文章《“为什么内向的人容易想太多?”| 这些看不见的精神内耗,正在拖垮你的人生》,居然发现,这描述的太形象了,说的完全就是自己嘛。

原来,“胡思乱想”还真的是一种病,而且有对症之法,希望能按照这些方法,逐渐改善。

一、“胡思乱想”是一种病“过度思虑”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过度思虑」(overthinking),它还有一个更加常见的名字,叫做「精神内耗」。

这些人,不管什么时候,脑子总是在转动,处理大量的信息,没有办法放空。这就导致了,他们特别容易产生一种现象,就是「想太多」

常见的症状是:

1.脑子总是不由自主地涌起各种杂念、烦恼和担忧。

2.遇到一点点小事也会想很多,常常翻来覆去地想。

3.往往存在「选择困难症」,特别不喜欢作出选择,因为他们总会对选项颠来倒去地思索、权衡,耗费大量精力。

4.生活中总是下意识地对很多东西保持警惕,遇到一件事情时,第一反应永远是「会不会有问题」。

这些人,每天的生活里,几乎都处于一种「满负荷运转」的状态之下。因此,即使每天没干什么,也特别容易感到疲惫不堪。

二、“过度思虑”的优缺点

优点:共情能力强。

1.容易考虑到被人的感受。

2.容易注意到不好的地方。

3.考虑问题全面。

缺点:精神内耗。

1.无法集中注意力。

2.想得多,做得少。

(1)危险识别强,容易忽视有利因素,会造成损失比例增加的错误印象。然后,出于损失厌恶,担心损失太大,就不会行动。

(2)大多数时候,阻挡我们的,都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问题的恐惧。

3.特别容易感到疲惫。

4.幸福感下降。

这种缺乏行动力、自我怀疑的倾向,会威胁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让他感觉到自己是「无能力的」,从而降低生活满意度。

三、“过度思虑”的过程

1.遇到问题,决定先审视一下再说;

2.这种「审视一下」,导致你过度夸大了它的威胁,从而形成恐惧;

3.这种恐惧使你行动的意向进一步被削弱,你需要更多的精力跟它对抗,才能采取行动,于是造成了拖延;

4.而大多数问题在拖延之下,往往会变得越来越糟,最终逼得你不得不去行动,于是你会感觉「自己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5.久而久之,这种感觉就会加重你的自我怀疑,削弱你的自信,从而削弱你的「延伸记忆」,使得你更加没有办法对抗恐惧……

四、对症之法

1.掌控自己的想法(强化自己的主动性)

(1)当我们产生负面想法时,接受它,对它说:我知道了,我会等有空的时候去处理的,现在你退下吧。

(2)专门做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自己的这些负面想法。当它们产生时,及时记下来,然后就不要再去想。

(3)每天,或者每周,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打开这个笔记本,一个个检视这些负面想法,逐条去问:

「它是真实的吗?」

「它发生的可能性大吗?」

「我有没有方法可以应对它?」

(4)一旦想清楚上面这三个问题,就把它划掉;取而代之在旁边写下你能想到、可以去行动的方法。

2.锻炼专注和感知能力(强化注意力,提高对大脑的掌控能力)

(1)冥想。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不要去管脑海中的想法,也不要抑制他,持续10-15分钟。

(2)保持正念。深呼吸一到两次,然后按顺序问自己:我现在看到了什么东西?听到了什么声音?嗅到了什么味道?我的手和脚触碰到了什么,感觉是什么样的?也可以闭上眼睛,依靠自己的感官走几步,在这个过程中专注去感受感官传来的信息。

这两个练习方法,可以用便签记下来,随时想到、看到的时候就做一下,慢慢使它们成为习惯。

3.注意力转换和饱和(引导“分心”的目标)

提高我们手头在做的事情对注意力的需求,从而让注意力达到饱和。

列一个“问题清单”,里面记录了一系列我需要思考、作出决策的问题。在碎片时间里,当我无所事事的时候,我不会让注意力转向内部,而是会打开这个清单,挑一个问题,开始思考,用它来占满自己的注意力。

4.把行动变成默认模式(克服自我怀疑和恐惧的第一步)

要克服精神内耗,最有效的做法,其实就是培养自己「去行动」的习惯。

很多时候,不去做可能有种种原因,可能是怕麻烦,可能是权衡得失,可能是害怕不确定性……但不去做,这些东西就永远都是「未知」,它们永远都不会得到解决,会一直残留在你的记忆里,挤占你的认知资源。

如果一件事情,你想不到特别有力的「不去做」的原因,那么,优先选择去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胡思乱想”是一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