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 且以优雅过一生》:优雅从何而来?

一个优雅的老人,身居简朴的居室,每天坐在办公桌前,静静地,或者写,或者读。

里里外外只有这样一个老人的身影。每天看太阳东升西落,她都会附之粲然一笑。

当她看着她悉心照顾自己的丈夫,80多岁,每天亲自煲汤,做流食。奔波于女儿和丈夫的病床前。先送走自己挚爱的女儿,88岁高龄,送走风雨同舟的丈夫,眼泪瞬间充满眼眶,激流如决堤的河,奔涌而下。

杨绛身处其中仍清雅如菊,恬静如斯,作为品味其人生的观者痛彻心扉,尚且不能所以。

她坚强与淡定,优雅与从容,高贵而有香气的灵魂,仿佛四季长青的叶片,永远焕发生机。

思绪和杨绛先生一起品味她的百年人生,感受她香气四溢的灵魂,让我不禁思考:她的优雅从何而来?

百年人生始终与书为伴,以写作为友,孜孜不倦地学习。

父母都是爱读书的人,读书的种子从小就种在了杨绛的心里。

为了督促她读书,父亲无声地教育着她。发现杨绛最近爱翻哪本书,父亲会将这本书悄悄放在她的桌角,如果过一段时间,杨绛没有翻,那本书会消失不见。

平静学习的时光里,她如饥似渴地阅读,积累。

生活中无论如何忙碌,杨绛都不曾放弃阅读和写作,总会挤出时间学习。

在乡下改造的艰难日子、在知识分子集中生活的苦难日子,她始终没有中断自己翻译事业,在间隙里翻译的一些作品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

杨绛甘做“灶下婢”,家里一应大小事只要能自己解决的从来不会烦扰钱钟书。

杨绛的事业也不曾落后,她成名要早于钱钟书。

杨绛为了钱先生的事业,一切以家庭为重,却从不找任何理由耽误学习。出国留学,作为旁听生,借阅书籍甚至比钱先生还努力。回来做兼职教授,工作一点不少于其他人。

阅读和写作从未离开过杨绛的生活。即使是形式紧张的时期,深受苦难的时期,想尽一切办法,她都坚持阅读和创作。

阅读丰盈了她看问题的视角,培养了她与众不同的思考力,使她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多问题看得通透,处理问题有些男人的胸怀与气度。

想想现在生活富裕,很多工作都有机器或电子产品辅助。太多的人说想干这个没时间,想干那个没时间,每天累到不行。

如果真想干这件事,无需任何理由;如果不想干这件事,无数个理由摆在那里。

终身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学习。

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了她向上的勇气与活力。

无论多苦,杨绛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她的世界只有解决问题。

1966年,杨绛遭到监管。有一天,她被人用一把锋利的剃发推子,剃成了一“阴阳头”。当时正直夏天,杨绛又没有帽子,可每天还要上班。

钱钟书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她安慰他,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她用保留的阿媛的两条大辫子,连夜做了一个粗糙的假发套。自己还打趣说小时候很羡慕弟弟剃光头,没想到现在实现了“半个”愿望。

坐公交乘务员因看出假发难为她,自此一年没敢坐公交,上下班徒步。

顶这样一头假发,她尽量避免出门,却每曾在困难面前屈服。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别人感觉都无法忍受了,感觉她的生活苦到极致。

她却有自己看问题的独特视角,思考问题的不寻常的思路。在她看来这些人生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所以她并不觉得苦。

身材瘦小,体质不强的她,在人生的风浪面前岿然不动。

无论生活给予她什么,她都会像解结似的,耐心面对,苦中作乐。

生活的小船在她的手中乘风破浪,一路向前。

写在最后

钱钟书给她的评价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的一生是历经磨难的一生,这是于别人而言,于她自己而言,她是幸福的一生。

有珍爱自己一生而无悔丈夫,有引以为傲的女儿,三人在一起,幸福和谐。

只有经历了暴风骤雨,才会懂得波澜不惊更是一种超脱。

在她百岁之际,她曾在自己的散文集里说自己的一辈子“这也忍、那也忍”,无非是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

心字头上一把刀,阅读与写作帮她压下所有不愉快,慢慢输出愉悦的气息,装点自己的生活。

在创作与不断地学习中走出了自己的步伐,走出了人人艳羡的风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绛传 且以优雅过一生》:优雅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