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好好说话的秘诀居然是它

普通人在面对面沟通时有个误区,总想用出色的口才去传递信息、打动别人、说服别人。如果没有达成目的,就觉得是自己讲得不好,没有表达清楚。

殊不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讲”而在于“听”人有两只耳朵,只有一张嘴巴,意思是让你“多听少讲”。

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以下是“倾听艺术”的九条原则:


1、不要打断对方的讲话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大脑的接受信息的速度(输入)是口头表达(输出)的五倍。这就导致有时候你听到对方的话讲了一半,就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于是迫不及待的强行打断别人,插入自己的回应。

然而,对方要讲的关键信息恰恰可能就在未讲完的内容里。很多人在对话时有一句口头禅“我知道你的意思...”;事实上,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没有真正知道对方的意思

打断对方的讲话,除了不礼貌外,也会打乱对方的思路。长此以往,对方就不愿意去打开心扉和你交流,你也可能会失去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了。


2、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站在对方角度思考他会怎么考虑,才能更好的理解对方,产生“共情”和“共鸣”。

事实上,没有人在乎你讲了什么,他们只在乎自己听到了什么,只在乎你讲的内容和他们自己有什么关系。


3、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努力做到不发火

现实生活和媒体上,常有些人面对一些情况时会情绪失控,发火发飙。可惜这样做根本无助于好好沟通和问题解决。稻盛和夫在“六项精进”里提到的“不要有感性的烦恼”,是一个非常好的原则。

不管是对下属或孩子,或是普通陌生人,就算对方真的做错了什么,但你首先要保持稳定的情绪。一旦带有情绪去沟通,是听不进任何话的。对话过程中,你要控制自己,不被激怒,保持情绪稳定,才是聪明人的沟通之道。

4、针对听到的内容,而不是讲话者本人

这就是经常讲的“对事不对人”。这点很难做到,因为人天生会对他人有主观印象,从而武断的给出判断。更有甚者,因为不喜欢对方,干脆就关闭了沟通的大门,断绝了沟通的可能。

只有抛开对讲话者本人的成见,客观理性的看待内容本身,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5、经常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言辞

在与对方沟通的时候,你如果一直面无表情、默不作声,或者低下头玩手机,对方会因为无法get到反馈而降低沟通积极性。

正确做法是,你时不时用“嗯,好的。”、“真不错。”、“是吗?”、“真的吗?”这些语言进行正向的回应。同时,你可以微笑着看着他、点点头,通过眼神、表情、肢体语言表示你对他的话感兴趣,鼓励对方继续发言。


6、避免去使用一些情绪性的言辞

沟通中,一句话,讲的让人笑一句话,讲的让人跳。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不同的用词会让听众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不要把自己的个人负面情绪语言带到沟通的场景中,比如说“这简直是一塌糊涂...”,“那件事糟糕透顶...”。也不要用“你应该...”、“这绝对...”、“这一定不行...”等等之类的用语。

尽量使用一些柔和的、不带情绪化的、不带绝对化的言辞。否则,只会让对方感到敏感、反感、逆反。


7、不要急于下结论,也不要先入为主

当对方还没有表达清楚,你就已经下了结论,这个结论有可能就是错的。当这个结论深深植根在脑海里,你在后面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同时,也不要预设立场,因为对方的身份等原因,先入为主地认为对方讲的内容就一定是正如你所想的那样,这可能是一种偏见,会搅乱你的思考。


8、要适当的引导和提问

有时候,对方可能是比较内向、不太善于表达的人。这时候,你就要用一些提问去引导他。比如问:“你想讲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这样,耐心的去倾听,慢慢的鼓励他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9、复述,确认

当对方讲出一番话后,你对它的理解并不是特别确定时,你可以说:“我重复一下你刚才讲的内容,你看我的表述是不是正确...”。然后,你就按照你的理解复述一遍,再让对方进行确认。

这样的沟通看似多余,其实却可以大大减少双方认知理解的偏差,降低出错的概率,是一种非常好的双向沟通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想到,好好说话的秘诀居然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