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慧三分,不如勤勉慎思——曾国藩传

最近三周在听喜马拉雅的《曾国藩传》,这部有张军老师撰写的大部头传记,听起来还是受益匪浅的。就我个人而言,读名人的传记不能读概要性的传记,更多的是作者喜好的剪辑。这部曾国藩的传记,内容还是比较详实的,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揣摩的地方。当然了,绝对基于事实的传记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目前这部传记已经听到了325集,曾国藩已经过了六十岁的生日,应该说是进入了尾声。认真的听这样的一部传记,再结合自己进入社会十多年来的经历和感悟,确实是大有裨益的。

外界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而且传记也是各不相同,有的传记把曾国藩写成一个很愚笨(他的秀才岳父,在当地也算有见识的,在曾国藩小的时候,就愿意把女儿嫁给他,足以反映他绝非愚笨之人),但是又非常勤奋的人,最终到达人生比较高的位置。这类应该是成功学的玩法,确实是不尽合理。

从这本书听下来,曾国藩应该是一个非常勤勉,但是记忆力并不是太好,而且临场反应能力不是太快,但是曾国藩是非常谨慎,心思缜密而且善于谋划,属于谋定而后动的类型。书中他的很多决策都是揣摩许久之后做出的,这应该是他的优势。曾国藩绝对不是愚笨之人,应该是记忆力稍差,其实从他的经历来看,他也不乏机巧的时候。

在我看来曾国藩能够从农家子弟走到这样的人生高度,应该说是对大智若愚的一种体现,也很好的诠释了社会上的两类人。

一类人就是我们常说的聪明肉眼可见,而且口齿伶俐,这类人生活中确实也不少。但是就我观察这类人来看,多数没有太好的成就。没有太好的成就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有点小聪明,反而不能养成勤奋、坚毅和慎思的习惯。所以这类人,往往容易乘口舌之快,往往能在小事小情上占到所谓的上风。但是同时也会过分的自鸣得意与此,以至于最终裹足不前,多半人生非常的平淡。按照现代人的说法,也就是优越感爆棚,最终心理素质反而较差,不能凝神静气的去做一些事情。

另外一类就是看似资质平庸,但是往往能够走得更远。这类人本来就是资质平平,没有伶牙俐齿,年少的时候,也很少能够得到太多的外界褒奖,反而时不时的受到外界的冷落和无视。这样的人,反而不用潜意识去时时刻刻在外界扮演聪明的样子,往往也能养成勤勉的习性,最终也可以有所作为。这类人的心理素质,自然是过硬的,加之勤勉和因为认为自己并不聪明,而事事揣摩反而能够做出更好决定的原因,往往反而能有更好的人生。

听完这本书,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封建社会那种农家子弟难以出头的环境中,曾国藩能够平步青云呢?

1、家庭条件:曾家到了曾国藩爷爷这一辈,已经是几百年了,前面也是一代代人的积累和努力,让曾家变成了小康或者说有点富裕的人家。这个很重要,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在古代读书都是奢望,另外后面的一系列供济更是痴人说梦,这应该说是决定性的基础。

2、家风:应该说曾国藩的一生成就,很大程度是他爷爷给他打下的基础,因为在他出生到他走向官场,这个过程中都是他的爷爷当家的,所以他爷爷的品性和思想引领了这个家庭。“他爷爷曾星冈总结出了“八字三不信”治家口诀,成为曾氏家族的传递正能量的传家宝。“八诀”,是指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扫”,指的就是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扫地,为居家生活劳作之事。“早”是“未明而起”,“考”是祭祖孝顺,“宝”是亲邻睦友。“三不信”,就是不信药医、不信地仙、不信僧巫。”他爷爷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在浪子回头后,确实是不乏见地,并且持家有道,属于那个时代比较难得的农民了。他爷爷提倡勤勉、早起,这个应该说曾国藩受益一生,当然也是操劳一生。

3、因祸得福养成的习性:曾国藩因为资质平庸、记忆力差,所以外界对他多贬少褒,他养成了勤能补拙、坚毅和善于思虑后做决定的习惯。当然受到的贬损较多,也让他有了更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应对后来的诸多困难。

4、家庭的愿景:他爷爷因为识字不多,最终被乡绅宰了一刀,损失一大笔银子,让他树立家庭愿景,就是要培养出秀才来。这是他们家的愿景,他父亲考试半生终于获得秀才,他也多次考试,最终走向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峰。所以,这是他一家几代人努力的愿景,也促使了他潜意识有了这样的想法和为此付出努力。

4、几代人的积累:第一点我们说到家庭经济基础是几代人的积累,那么曾国藩学习这个事情,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他爷爷严训他爸爸读书,他可以说是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所以虽然说他爸爸考了很久才中秀才,但是他有启蒙老师,这也是知识的积累。我们现代人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曾国藩早出生二十多年,也就是他爸爸那一辈出生,估计也难以达到这样的高度。另外,他岳父是秀才,所以这是知识的积累,带来的突破。当然了,这只是一个方面,毕竟他的其它兄弟,都读书平平。

5、机缘和经营:可以说在曾国藩那个时代,和他资质学识相当,甚至是好于他的人,绝对不少。但是他能够走向高峰,机缘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首先就是他经营和遇到了几个提携他的人,他对穆彰阿也是机缘,也是他的经营和用心。他当了侍郎之后,他回家守丧,结果太平军闹得太厉害,当地团练需要一个人来镇住台面,他正好赶上了。如果这个时间,他在京城的话,那么他肯定不会建立后来的湘军,更不会攻克金陵,最终成为侯爵和直隶总督。

6、慎思:曾国藩一胜都是小心谨慎的,虽然这一点也遭到外界的诟病,打太平军一个城市,一打就是一两年,但是这一点应该说对他利大于弊。他事事揣摩、处处研究,避免他轻率犯下过多错误。他对皇上和太后的上谕,素来是反复揣摩,力求做出正确的决定,避免草率招致了皇上的不快,影响仕途。

7、自律:听过曾国藩传的应该都认可这一点,他的自律功夫确实是非常了得。从道光年间就写日记,所以就有了我们能听到的这么详实的传记了。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常年累月的自律,让他有了很好的品性,也不至于因为不自律招致非议和犯下错误。他从来没有左宗棠那样,因为别人没有请安,差点闹到要掉脑袋的地步。更不会像他的九弟一样,有了功劳就傲娇了,最终惨淡收场。这都是源自曾国藩的自律,也就是他的自律让他去世的时候,依然是两江总督的位置。

8、善于学习:作为一个古代的书生,做官之前其实都是在读书,按照现在的观点来说,知识面还是很窄的。后续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管理之道都是要自己慢慢的学习,另外后续更是要带兵打仗,设置的知识面就是更广,他涉及四个部门,都是依靠不停的学习,才能有所作为。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曾国藩应该是一个成长型人才了。包括后来,更是涉及洋务,以及军工制造等等。

9、博采众长:虽然说曾国藩也是比较执拗的人,不过他还是能够听进去意见的。他后来带兵打仗,涉及的方面太多,陆军、水军和枪炮等等,涉及的范围太广了,很多都是需要专业领域的人来辅助,他门下也是不少幕僚,也正是如此,才能让他能够应对那么多的事务。

10、低调谦逊:曾国藩一生秉承低调的风格,应该说让他走的更为长远,李鸿章一生招致了800多次参劾,而曾国藩则没有这样的情况。应该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低调和谦逊,他也明白了人生变化无常,懂得盛衰轮回、盈亏有序,所以他当了大官也不趾高气昂,没有树敌和结怨太多。反而霸蛮的九弟,则是在升任湖北巡抚后,不久就被打发回家了。两相对比,就知道曾国藩能够历经三朝是多么少见。

当然任何的成功和不成功都不是一个和几个原因能够全部概括的,生活本就是一个复杂体。而在走向成功和不成功的路上,往往输入端很小的因素变量的变化,最终都能造成输出端巨大的差异。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想要总结他走向成功的理由,确实是只能以偏概全了。

当然,一个普通的人尚且难以评断,更何况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呢。与我而言只能稍加揣测,见贤思齐。不过,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三言两语说不完的,今天姑且行文一篇,切当日课。

流水童话 写于2021年1月7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聪慧三分,不如勤勉慎思——曾国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