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荒唐的决策是怎么来的?

元朝末年,黄河决堤,两岸百姓苦不堪言,此时此刻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立马修缮河堤,另一派则反对修缮。

表面上看,主张修的人是比较正派的,毕竟黄河泛滥,民不聊生,早点治理就可以早点让百姓生活恢复正常,但是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事实上,元末最后一个名臣脱脱也极力主张修缮河堤,可是结果怎么样呢?​

大兴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从哪里来呢?当然是那些被元朝压榨的普通百姓,并且,元末时期贪污严重,本属于百姓的工资也被层层官员给贪掉,老百姓既不敢罢工不干,又不能拿到钱,就只有饿肚子,一时间,百姓怨声载道。

除了黄河泛滥,元末还有一场天灾,那就是严重的瘟疫及干旱,其实这一场灾难对元朝政府来说不是什么大事,毕竟这场灾难是要命的,百姓死了就死了,他们是不在乎的,但是为了维护政府的形象,还是得表示表示,于是朝廷大开粮仓,积极赈灾,但是同样的,银两与粮食大多入了贪官污吏的口袋,百姓依旧两手空空,并且各级官员在拿到好处过后,还会向上表示,“赈灾效果很好,皇上不愧为千古明君!”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时,皇帝老儿还在那沾沾自喜呢!

再说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设计谋害了太子,太子的弟弟重耳不得已流亡出走。在流亡途中,重耳受尽委屈(甚至在洗澡的时候被他国的诸侯偷看...),随他一路出逃的臣子也陆续跑路,最后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他们一直追随着重耳,其中有一个人叫做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为救重耳,从自己身上割下了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重新夺回君主之位,也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夺回君权后,对那些曾经跟着他的那些人大加封赏,此时的介子推已经悄悄归隐了,晋文公也就给忘了,后来经人提醒,晋文公觉得很惭愧,于是立马派人去寻介子推,最后得知介子推与年迈的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派遣御林军进山搜寻,可是绵山太大了,军队找了几天也没有找到人。于是,有人建议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只留一面,然后让军队在那一面守着,大火起时,介子推一定会自己出来的。

然而,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最后火都熄了,介子推也没有出来,众人上山一看,介子推与母亲靠着一颗大柳树被烧成了焦炭,晋文公痛哭流涕,后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文公下令把放火烧山那一日定为寒食节,在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无论是脱脱还是重耳,他们做决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为什么会酿成了悲剧呢?因为他们脱离了现实,没有提前调研就草草做了决策。那么现实是什么?在元朝,现实就是贪污严重,开仓救灾只是让苍蝇老虎吃的更饱了,在晋文公这里,现实就是介子推与老母一起生活,山火来时,他一个人也许可以跑掉,但是背着母亲与山火赛跑,他没有胜算。说起脱离现实的决策,不禁让人想起晋惠帝的金句“何不食肉糜”,一个帝王,从小锦衣玉食,他很难了解到肉要比米珍贵的多这一常识。

我们经常能够碰到一些荒唐的决策,比如,去年在网络安全界掀起轩然大波的《网络生态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这份规定中要求任何机构或者个人不得发布漏洞信息,不得传播相关工具,做网络安全的人都知道,不得发布漏洞信息,不传播工具等于是杀死了这个行业,无数的网络安全从业者会因此丢掉饭碗,发展国家网络安全也就无从谈起,就这么一个几乎每一个网络安全从业者都知道的“常识”,做决策的人居然不清楚!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相关从业经验,他们不知道这个行业是怎么运作的。

读书的时候,经常能够听到老师抱怨教育部的领导,“一个从没当过老师的人却来教我们这些老师怎么教学生”。 一句牢骚,算不上什么真理,但是一叶知秋,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某些问题的确是存在的。我的大学有一项政策,这个政策叫做“十个一”,由于这个政策在我这一届的时候还没实施,所以我不太清楚具体哪十个一,但是师弟师妹们很抵触这玩意,我大概去网上看了一下该政策:

十个一

乍一看很正能量,也是在培育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殊不知做计划很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呢?

“每周至少三次在图书馆汲取养分”,不知道实施起来到底是去图书馆打卡,还是去汲取养分呢?看来学校领导没做学生太久了,有可能没做老师也太久了,不然怎么会忘了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荒唐的决策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