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楚辞》是一部收录中国战国时期楚地诗歌的诗集,是仅次于《诗经》的中国历史上第二部诗歌作品集,与《诗经》一样成为之后两千多年内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源头。


相较于《诗经》作为中国北方最早的文学总集,楚辞作为南方文学总集的代表收录楚国诗歌,其编撰者至今仍众说纷纭,在其各篇著作中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最受注目。一如诗经,楚辞作者考察并不容易,如《招魂》一篇,在《艺文类聚》卷七九载梁沈炯《归魂赋》认为是「屈原着」,而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却同意王逸的说法,归诸为宋玉的作品。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书·朱买臣传》中记载:「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按:即悦)之。」又《汉书·王褒传》中有:「宣帝时修武帝故事……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


楚国踞南,原为中原所轻视的蛮夷之邦;然其文化来源,与周同受殷商影响,楚庄王时势力扩张,问鼎中原,在政治文化上更大量吸收北方文化,楚辞文学受诗经深刻影响不在话下。但不同于北方文学的社会写实,楚辞受南方民族性的影响表达方式热情而浪漫,内容充满宗教色彩。藉由对神话和传说的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更能呈现精彩细腻的艺术技巧,诸如比喻、象征、托物起兴等表达手法,在此得到更大的发展与运用。再者,楚国音乐与地方口语皆不同于北方,其作品呈现出与北方截然不同的文学风貌。是以韵文在北方的文学发展转向政治思想的散文之余,能在南方楚地开花结果,成就继诗经后,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个春天。


楚辞的代表作家有屈原、宋玉等人,其他如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多未能流传下来。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新莽时期,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共十六卷,今已失佚。后来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并为全书作注,成书《楚辞章句》。今存王逸《楚辞章句》中,还保存了西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等人的作品。晋代郭璞有《楚辞注》三卷。《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刘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16卷,是为总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17卷,而各为之注。」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胡适说:「《天问》文理不通,见解卑陋,全无文学价值。」陆侃如则表示《天问》「有两大缺点」:「文义晦涩」、「文理错乱」,「实在没有什么文学的价值,实在不能叫做『诗』」。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阅读打开人生新方向 !!!

你可能感兴趣的:(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