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图片发自App

去年的一部电视剧也带火了这本书。我也和好多人一样找来看一看。

正好之前读了两本明朝的书,《那些事儿》和《1566》,在《那些事儿》里万历皇帝的十五年被提到,因为什么事件导致一向勤政的万历皇帝不再出席早朝,一直致他三十年不上朝。当时好奇究竟是什么事件,让这个皇帝的心性如此大变。也多少抱了这样的心态开始读《十五年》。

《十五年》一书有别于其他的历史书籍。从目录上看也不过七章,都是以人物的名字取章,万历、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除了最后一个不是太熟悉之外,其他几个都是历史名人。现在读完后再回过头来想想,这本书似乎对于万历十五年所发生的事并没有着墨多少,要是问起,真有些记不得,甚至有些惚恍为什么书名要起这样一个。可能是看的不太仔细。

一般的历史书都会以一历史事件或以年代先后做为叙述的主线。《万历十五年》读起来既像历史又不像历史,就像作者在后序里所写,还有点像学术论文的样子。拿海瑞一篇来说,自小所看到的历史书上对海瑞基本都是正面的评价。在看《那些事儿》的时候第一次多少有些颠覆了对海瑞的认知,万历十五年中则更具体的分析了海瑞为什么会成为今朝野上下都头痛的一个人,其行事更是让人无法理解,大有既不合情又不合法的迂腐在其中。纠其原因,在于他试图将开国皇帝所制的法典做为为官评案的一切准绳,且不说朱元璋所定之法是否合理,单就拿二百年前的法规硬生套用在社会阶级环境已发生变化的实情上,就多少让人有些侧目了。并且实际上也并没有做到公正的效果。以儒家道德思想推演出判决疑案的标准,“与其屈父,宁屈其子。与其屈兄,宁屈其弟”,多少都会是一个糊涂官的做为。

当然这本书对读者的启示,不仅仅是在对于万历一朝人物和事件的再次细述,收获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对明朝为什么是明朝的剖析

读完书,对于历史上各个朝代突然都有了新的认识。原因来自每朝开国者在定立本朝的法度时都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个人性格的特点。以致于一朝,虽有后世内阁的匡扶,但被称为“祖训”的开世之言,会成为利益团体间相互争夺的工具,于是一朝多少都不会偏离“祖训”太远。就明一朝来说,精力充沛的洪武大帝试图为子孙万代定出一个能延用万年的国家制度。其藩王制度下有多少朱氏后人因无法自谋出路而致饿死。经济制度上没有储备金的意识下,滥印法币,几近使国家货币制崩溃,私制铜币泛滥,后期只有金银才被广泛接受为通用货币,不仅阻碍了市场交易的流通,带来的通货紧缩更使高利借贷有了市场。明一朝,所出荒唐的皇帝应为所有朝代之首,也是和洪武大帝所定的基调多少有些关系的。

二、文官集团的影响力。

第一次在书里看到文官集团这样的字眼。如果细想,自汉武帝起推荐儒家思想,致明朝将朱熹所注四书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考项,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已不仅在士子阶级得到一致的维护,也必然已渗透在社会的各各角落。因此中国社会的评判准则基以道德而非法律,以致影响在当今的社会行为中。这也许也是那部电视剧中反复提到这本书的一个原因。老子有语“以古之道,而御今之有”。虽然今天已与明朝大有不同,但隐性的文官集团依然存在,我们每个人既是其中一员,又是随时会因为行为上有背离而可能遭罚的一人。

三、万历皇帝,一个在青少年时期受打击的叛逆皇帝

如果《那些事儿》里对于万历皇帝为什么前后判若两人没有写出明确的原因,那在这本书里作都给出了清晰的答案。现在一般家庭的孩子都会经历青少年的叛逆期。而对于家教甚严的孩子,越容易在叛逆期做出大的出格的事情。而万历不幸的是儿童时被张先生和李太后严格要求,在青少年叛逆期时却发现自己所敬仰的张老师原来是说套做一套的伪君子,其打击让这个少年不再相信儒家的仁义经典,也不再相信历史上的贤君明相,自己的世界观被完全颠覆。如果张居正可以言行一致,万历可能成为一代明君也非无可能。只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书是好书,深澳了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