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 ——— 一位音乐老师的阅读史

       谈起我的“阅读史”,我不免有些惶恐。因为论起来,我实在是没有读过太多的书,也很缺乏一些真知灼见。虽然也常常去图书馆借书,却往往在图书馆浩如烟海的书籍前茫然失措,总觉自己读书是一叶障目,无法真正窥其一二,不由深愧自己的才疏学浅。

       尽管如此,我自觉勉强还能算是一个爱书人。小时候,每次去客人家做客,总是会首先去寻人家的书橱,看到感兴趣的书总忍不住要去翻看,也多次为此受到父母的训斥。工作以后,每年也总是会买一些书,订阅一些感兴趣的杂志。每次出差偶有闲暇,我也总喜欢在书店里流连忘返。日积月累,家里的书越来越多,我也总是为新买的书无处安放而头疼。那么,我和书的故事究竟是从何开始的呢?且容我细细道来!


开启阅读之旅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而言,我并没有机会接触到很多的书籍。我对文学的启蒙是从妈妈给我讲故事开始的,妈妈是一位小学民办老师,虽然那时也谈不上“教研”什么的,也很少提及“教育”之类的话题,但妈妈却懂得读书的重要性,总是想方设法地为我借书。

       记得那时住在镇上的三姨家经济相对较好,经常给姨弟买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报刊,妈妈每次去三姨家,都会给我借几本书回来,下次去时再还回去换借其他的书。于是,“去三姨家”成了我最盼望的事情,妈妈有时会带着我去,如果不带我去,我总会算准时间站在我家西边的小道上,翘首张望,期待着妈妈给我带回几本新书。八九岁的我沉醉于书中那个多彩斑斓的世界,很多次甚至忘了和小伙伴们玩耍。就这样,陆陆续续地,我读了一些儿童书籍,印象中最深的是《365夜儿歌》、《365夜童话(上、下册)》等几本书,很多故事的情节我至今仍历历在目。它们共同为童年的我编织了一个奇妙美好的梦幻世界,滋养了我无穷的想象和对世界万物的好奇。

       在我的童年时代,还有一次难忘的读书经历。有一次去大姑家做客,无意中发现了《射雕英雄传》,还记得是那种8开的版本,书页已经发黄发旧了,散发着一种神秘而古朴的气息。于是,我就借回了家,没想到一看起来就再也放不下,用“废寝忘食”来描写我的痴迷绝不为过,我白天看、晚上看,甚至夜里“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我深深地感到,原来在书里有着那样一个丰富多彩、爱恨鲜明的世界!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阅读。


与经典相约

     中学时代,父母对我严格管控,我读的最多的是各类优秀作文选,我真正阅读的黄金时期是在师范学校读书的三年时间。

       那时,其实最流行的是琼瑶的书,我也不能免俗,经常和同学去学校附近的书店去租书看,往往看的如痴如醉,不能自拔。琼瑶的书看完以后,我的目光就投射到了附近的一本《简爱》上,从此开始了经典名著的阅读之旅。

       印象最深刻的阅读体验来自《红楼梦》,记得那是师范一年级的暑假,夏日炎炎,长日漫漫,我百无聊赖,就每天闷在屋子里看从亲戚家借回来的《红楼梦》,没想到原本只是想打发时间的我,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种吸引并不同于阅读《射雕英雄传》的那种快餐式的吸引,《红楼梦》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的细腻、真实、动人,大到《红楼梦》的思想、情节、喻意,小到书里的园林布局、饮食文化、人物的名字、服饰等等都是那样的鲜活生动、意蕴无限,以至于看到林黛玉香消玉殒以后,我竟难过了好几天,读完《红楼梦》,我感觉到有什么沉甸甸的东西堆积在我心里,让我沉静,又让我深思,我想,这一定就是经典名著的魅力吧!

       正是在这种魅力的吸引下,我阅读了很多的经典名著,我喜欢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的每一本书,喜欢他的妙趣横生、温馨浪漫和正气浩然,我喜欢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里斯嘉丽的那句名言: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我喜欢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里桑丘那一句句诙谐生动、令人捧腹的笑话和谚语。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是一个宇宙,广阔无边,我沉浸其中,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它们让我的内心更丰富、视野更开阔、精神更敞亮。

       然而现在回想起来,那是的阅读很多时候还停留在情节上,对一些稍有深度和广度的书籍往往看不下去,这可能跟我的阅历水平、知识结构等有关系,很难理智地、全面地去体会这些名著的精髓和价值。


相见恨晚未为晚

       工作之后,我偶尔也会阅读一些书籍杂志,也只是作为一种兴趣或娱乐,但从未想到过读书跟我的工作会有什么联系?我真正开启教育阅读,是 从2016年开始的。那时的我刚刚破格评上了高级职称,市学科带头人也早就评上了,在我们那所学校里也算是出类拔萃了,好多人说我已经功德圆满,不用再费神追求什么了。可我那时才35岁,难道就这样一直躺在功劳簿上混到退休?未来的路究竟该如何走,我迷茫而无助。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很多人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就从网上买来开始认真地阅读,并作了六万多字的读书摘录和笔记,书中传递出来的一个个朴素而智慧的教育理念,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有一扇窗户被打开了。我感到,我是在跟一个伟大的人物在对话,无论是书中提到的“用一辈子来备一节课”的理念,还是他发出的“对教师而言,阅读就像呼吸一样重要”的号召,抑或是,他大力倡导的“劳动教育”、“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的理念,都让我深受启发,让我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后来,我又阅读了音乐教育著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奥尔夫教学法不愧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音乐教学法之一,他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以智慧的目光、深邃的思想、人文的情怀,告诉我们音乐是什么?音乐教育是什么?孩子们又应该怎样学习音乐?那一句句充满思想、饱含智慧的话语,那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课例,无不直指音乐的本质规律,无不烛照着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常常有一种“相逢恨晚”的感觉,如果我能早点读到这本书,我的音乐课是否会呈现不一样的光彩?也许,我的课堂会更加符合学生本身的智力、情感特点,我的课堂会更加智慧、生态、灵动!正如书中所言:“音乐的感受是教不会的,我们音乐教师的责任就是搭个桥,帮助学生进入到音乐中去,贝多芬、莫扎特会教给他们怎样去感受音乐!”是的,心怀梦想,努力探索,为孩子们架起一座通往音乐的桥梁,这是我们音乐老师的责任和使命!

       相见恨晚未为晚,我又陆陆续续阅读了一些教育著作,吴非老师的《不跪着读书》让我明白了教师独立精神的重要性;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让我在热泪盈眶之余,感慨于李老师对于教育、对于学生的那一颗滚烫的爱心;郭声健教授的《音乐课堂暖暖的》则让我聆听到了全国千千万万的同行们的心声,以及他们对音乐、对教育、对学生的那份挚爱……

       当然,也不仅仅是阅读教育类著作,我是一个兴趣爱好很广泛的人,侦探小说、流行小说、儿童文学、经典名著都是我的最爱,我读了经典名著《大卫·科波菲尔》、《简·爱》、《复活》,教育专著《静悄悄的革命》、《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第56号教室的秘密》,儿童文学《夏洛的网》、《海蒂的天空》、《亲爱的汉修先生》以及纽伯瑞国际大奖小说的整个系列等等,而每一次阅读都带给我惊喜和感动,带给我丰富和润泽,让我看到世界的阔大与丰富,看到生命存在的多样性和不同的生长密码。


       美国传奇作家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相信,每个爱读书的人心里都装着诗和远方,我和书的故事还未结束,此生都会继续下去。而除了兴趣阅读之外,如何有效阅读?如何真正领会书中的精髓并能为我所用?如何建立起自己的阅读地图和知识框架?成为了我现在常常思考的问题。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衷心地希望更深入地、更专业地进行“啃读”,希望在教育的百花园里勤奋开拓,用汗水浇灌教育的希望和未来,更希望在未来的阅读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 ——— 一位音乐老师的阅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