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谈知行合一

      前段时间阅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谈到:面对一本好书,如何通过正确的阅读来获得书本中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智慧。看完后颇有感触,如今为了践行该书中的知识,我第三次拿起毛泽东的《实践论》,心想着这一次要用正确的方法,掰开了、揉碎了读一读这本被称为中国的马克思理论思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于1937用于批评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所写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左”傾与右傾的问题。文章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主题,深入阐述并解答了实践是怎样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发挥作用的以及为什么事物的认识依赖实践这两个问题。

      首先谈谈事物认识的过程:

      第一步:通过实践对于事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刚开始对于事物的认识都是表面的,感性的。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开始学习打篮球,他开始会认为一场比赛,只要每名球员的得分能力强,进球数量多,球队就能获胜。这是他刚接触篮球时的感性认识,也是他目前看到的“真理”。但这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如果想真正了解其中的本质,还需要往下做进一步思考。

      第二步: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总结出来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得出一个理论。通过重复不断的实践,逐渐对事物有一个概念,并针对这个概念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真理,既所谓的“本源”。还是以篮球为例,通过不断的训练,不断进行比赛活动,渐渐地这个人就能了解到在篮球比赛中,个人得分能力固然重要,但队友之间的配合,队友之间的“化学反应”,队员对比赛风格的掌握,主客场对球员的影响,当家球员对队友的影响等等因素,都是会是影响比赛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看到这其中的关键因素,也就能推断出这支队伍最需要的是什么,也就是最后得出的“理论”。

      只去用理论认识事物是错误的,这样的错误就是我们说的“唯理论”,属于“左”的错误,这样认识事物是空洞的,是属于纸上谈兵的,梨子甜不甜只有吃一口才知道。相反只去用经验去认识事物也是不对的,也就是“经验论”,这样是犯了右的错误。经验论是盲目的,没有方向的。它容易让人固执,不能前进。

      通过两步的认识与思考,似乎是完成了认识的过程,但其实并没有结束。在推断出对一个事物的“理论”后, 需要再用这个“理论”用于实践当中,去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这个理论,看看是否能达到最初的目的,如果不能达到,那么就根据实践的需要进行修改后再投入实践,如此往复循环,直至达到目的,这样,才算是完成了认识的过程。

      这里有两点是需要强调的:第一,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只有实践才会有感性认识,只有通过总结分析感性认识,才会产生出理性认识。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我们说的“唯物论”。脱离了感性的接触就是“唯理派”;第二,感性认识需要升级发展到理性认识,也就是“辩证法”。仅仅是感性认识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分析,判断,将感性认识提高成理性认识。而这两种理论的结合,这也就是常说的-----辩证唯物论。

      并且需要提醒的是:真理的认识过程不是静止的,是向前推动的。事物总出于不断的变化当中,真理也是属于一个相对的状态。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的实践推理过程也是需要不断向前推进的,是不会止步的。

      最后总结本文的主旨------引用原文的话就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指导真理并发展真理”,“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通过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就是我们总会说到-------知行合一。

      看完《实践论》,不得不感叹毛泽东的伟大。他那对于事物本质的思考,以及运用这样的思考指导实践的能力非常强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对于自己,就是要不断的实践,总结,反思,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再用这样的规律去指导接下来的行动,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才算是真的了解了《实践论》,才算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实践论》-谈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