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考

以前,我很不理解孟子的这句话,尤其是后一句,为什么会死于安乐呢?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人民安居乐业,应该是一个宏伟的政治命题吧,多少政治家为此不懈追求,而且这也是“小康”的标准吧。再退一步讲,即使在安逸的环境下,人容易堕落,那也不至于“死”吧。

后来,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还真是那么回事,理由如下。

第一,关于生于安乐。古代的生活环境相比现代来说更加恶劣甚至说艰险,始终保持一颗警觉之心,有助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一旦脑海中的那根弦松懈下来,就意味着危险会包围过来,离受伤甚至是死亡不远了。所以说,在“忧患”的环境中,不仅仅能锤炼人的意志和毅力,而且能激发出内在的求生本能。因此常常能“生”。

第二,关于死于安乐。在安逸的环境下,人的确容易失去斗志。玩物丧志就是古人的经典总结。想必大家还记得那个遥远的沉浸于狂欢之中的罪恶古城庞贝,无尽的纵欲之后就是毁灭,这是必然的道理。即使不毁于人的手里,上帝也会亲手摧毁它。一个国家的人民,只会追求刺激和低俗娱乐,那么这个国家的国运也就到头了。国家如是,人也如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