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

今天听了30节同一课题的微型课,有些话说。

同一篇课文,30个老师呈现30种不同的样态。有的教态亲切,有的富有激情,有的语言干净,有的指导有方法。各有千秋。

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的“伪课”,从导入到结语,都是满满的套路。学了一个类似“八股文”的框架,什么课文都可以往里套。连评价语过渡语都充满了做作和刻意。整个课堂浮于表面,毫无意义,因为教师课堂把握的核心——文本深入解读缺失了。

这样的课当然入不了评委的法眼。其实,从黑板上的第一个粉笔字,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教师的素养是否扎实。

真正深入文本的老师,他们能把握文体的基本特点,他们能透过文本内容能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能看到作者的写作用意,通过课堂语言的组织与评价,让听课的老师听到你的解读,这样的课才是思维交锋的载体,它能让人受到启发,引发思考。

继而想到真正的语文课堂。假设这30课堂面对的30个班级的孩子,他们的所得也会大相径庭。一节课是如此,一个月,一个学期一年,学生所受的熏陶和影响,让人不寒而栗。

似乎所有的学科中,语文的专业性最低,其他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来教语文,而语文老师未必能教数学,英语,或是其他。

事实上,一个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极其重要。语文学科的专业性应该是最高的。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