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爱莲说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出淤泥而不染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北宋·周敦颐《周元公集》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今译】

水里陆上的各种花草树木,招人喜欢、可爱的有很多。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偏偏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人们又开始特别喜爱(偏爱)牡丹。

我却独喜欢莲花出生于淤泥而不受污染,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自己却不被沾染;经清水的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艳丽而不正派);茎梗中间贯透,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的,也不枝枝节节的(不生藤蔓、不长旁枝);它气味清香,香气远播,越远越觉得它香,它端庄雅静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人们只能在远处观赏它,而不能贴近去玩弄。

(把人的品格寓于花卉之中)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它耻于与众芳为伍而开在百花之后,象征隐居者);

(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仪态雍容,象征富贵者);

莲花,才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莲花有君子风范,象征积极入世而不受尘世浮华污染的君子,莲花与君子的形象融合为一)。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受佛家思想影响很深,莲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来佛的宝座,即作莲花形,称莲台;佛家言性,也多以莲比。周敦颐借莲花寄寓自己的理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唉!对于菊花的钟爱,在陶渊明以后不多,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钟爱,象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钟爱,当然有人数众多了!(以爱牡丹的人之众多,反衬爱莲爱菊的人之鲜少,含蓄地表达自己对追求富贵利禄的世俗之人的讥讽,以及世风日下的隐忧和不满情绪;并对赏菊爱莲者示以敬意,抒写出自己孤介不阿的骨气)。

【赏析】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 ~ 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有政绩。为著名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有《太极图说》、《通书》和文集。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用来说明一个道理。

本文以莲喻人,托物寄意,抒情铭志,通过对莲花的着力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 不同世俗的君子品格,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这篇《爱莲说》虽一共只有119字,却写得格调清新、韵味隽永,宛如一枝挂着清露、散着幽香的莲花。成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从污泥中长出却未受沾染,在清波里洗过却不妖艳。象征君子身处污浊尘世,却既不移于俗,又不媚于世,能够洁身自好,塑造出了身上具备的一切美好东西,有高尚洁美人格的理想君子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指在污泥中而不受沾染 come out of the dirty mud unsoiled. 比喻身处污浊的环境中而能保持纯洁不受污染,形容在混浊的世俗社会中不受沾染,remain undefiled in spite of general corruption,永保高尚的品质。

“中通外直” 隐喻君子胸中无私欲杂念,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枝不蔓” 原指莲茎不生枝杈,不生枝蔓也不长枝节,不蔓延牵连,也不枝枝节节的。喻指君子能安贫守道,而不生他想,不入歧途。也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洁明快,简明流畅。

“香远益清” 指君子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声誉能流芳远播。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出君子傲然立世,可亲近,可仰慕,决不可轻慢狎侮。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