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体制内青中年理财焦虑

      秋意愈浓,映衬出一些萧索。

      最近股市房市一片惨淡,资产分分钟缩水,不出意料,银行降低准备金率,刺激消费和经济。更气人的是美元节节升高居高不下,赚的钱换算成美元也等于变相贬值。

      生活不能想太细,却又不能不远虑。一同事问钱还要怎么用。深觉是个好问题。问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一方面体制内的还算稳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想保值增收。另一方面大部分本地同事都不止两套房,也无意再投资房产和股票,在养孩子旅游买奢牌都满足后,还略富裕的钱不想闲置。

      这个问题在财富金字塔顶尖的人不会有,中产阶级会有但也会有办法。体制内、资金流稳定、到了上有老下有小年纪的,会焦虑。

      要想不焦虑,就要在能力范围内对待这件事,同时降低期待。


猪年发财预热


      先说降低期待,如果刷到李嫣闺蜜团两小时豪刷十万这样的新闻心存不爽,那就要调整对财富增加的期待了。不是说期待由攀比引起,而是要立足客观、尊重客观。选择了体制,就是放弃了一夜暴富或者走其他的路,就要满足稳定感带来的幸福。

      再说在能力范围内的对投资和消费的两点建议:

      1、把不同篮子里的鸡蛋再分类。

      当每个人都明白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会买房、买股票、买债券、买黄金、换美金...但再深一步,去年一线、二线城市房价涨好了几个人有魄力用手里的百八十万去有潜质的三线布局的?被绿透的中国股民有几个炒港股和美股的?区域分化、市场分化,甚至风险分化有利于资产最大化保值增值。

      回想美国次贷危机时,很多人就是因为都买了房子才会资产大缩水。中国人的投资思路该变了。推荐保险,墙裂推荐。

      2、充分扩大消费的边际效益,不要浪费钱。

      当在孝顺老人、投资教育、充分旅游、健身美容等等等等都到位了,那脑子肯定会想还有什么没体验过对不对?钱就该花在这上面。边际效用就是这个意思。

      举个边际效用的例子:当你非常饥饿的时候,你开始吃馒头。第一个馒头下肚(吃馒头就是自变量),你觉得很舒服很满足,饥饿消解了一部分(这叫应变量,是应变量,不是因变量)。第一个馒头的效果最大,因为当时你最饥饿。满足的强烈程度,就是边际量。

      日本那个富豪就要去月球。体制内的可以去踢球。开个玩笑。也是举个例子。什么能满足你这个阶段的体验和实现欲望,just do it。周末徒徒步、带孩子看看美术馆、练练空中瑜伽、写写书法、画画油画、弹弹吉他...

      实在不想拓展新的领域,那就精细消费,不要浪费。举个女人的例子,你本来一周两次面膜,那就一天一片!没错的。再举个男人的例子,你本来只舍得买迪卡侬去跑步,买个始祖鸟吧。说白了就是在必须的消费上体验更极致。别继续买迪卡侬,否则重复浪费人生体验。


有钱是幸福的


    以上是一点不够全面的思考,中心思想主要是出于体制内人群防御年老的无常和无聊考虑,抛砖引玉,供彼此继续扩散赚钱思维,一起努力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直面体制内青中年理财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