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王宇坤、董志道《超图解西方哲学简史》短评

读这本书和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西方哲学十五讲》《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等书的目的是一样的,其实是为读罗素《西方哲学史》做不同方面、不同视角的积累参照,尽管罗素的西哲史看起来远远没有他本人的情史精彩。此外,像新华出版社也有几本风格比较清奇的哲学入门书如《哲学野史》《尼采的锤子》《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等,读之也能有不同收获。

本书的优点和缺点都系于一个特点之上,就是所谓的“超图解”,集中于书籍的奇数页(偶数页就是文字呈现的探讨主题)上。它包括对内文探讨重点问题的图解分析,对抽象概念的具象图画表示,以及自称为“本书精华所在”的对隐晦、生涩叙述的图表呈现——当然不使用“超图解”这种带有一定噱头的字样,称为“图解”、“图示”、“配图版”似乎也无不可,简单说,走的就是重点梗概总结+线性结构排列+概念图像具化的这么一个路子。

其优点就在于:简明扼要,易于理解,抓大放小,快速入门。从某种角度讲,这已经不限于对罗素《西方哲学简史》的归纳总结了,而可以说是对哲学感兴趣的爱好者直接入手就能读的、把门槛降得极低的入门书。就是对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到后现代主义阶段的代表性哲学家的重要观点进行简单归纳罗列,力图让读者看得懂,了解一些常识观点,其既不存在过于高深的理论探讨,也没有晦涩难明的玄学描述,是易读和易于接受的。

比如我个人觉得本书的导论“关于哲学的ABC”这一部分写得就极其简明,讲哲学是什么、哲学家的目标、哲学的对象、如何进行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关系、哲学作用、哲学历史等,连图带文只用了14页就回应了上述一票问题,简单,直接,粗暴,我喜欢。既不用体悟“智慧的痛苦”,也别纠结“问题与对话”,更不用培养学科的某种崇高感。作为非专业的入门书籍,不用上来先密密麻麻50页来讲学科定位定性的问题,那是教材和专业书籍做的工作。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优点恰恰也是缺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代表不会详细深入论述,没有来龙去脉,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抓大放小、快速入门代表体系不完整,一些被认为是非重要的观念被删除了,观点零散缺乏联系。加之为了维持一页文字一页图片一个哲学家(或哲学思想)的对称排版结构,可想而知在内容上进行了怎样的折衷取舍与压缩删减。比如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和黑格尔各占4页可以理解,古希腊哲学柏拉图占了6页也说得通,但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就占了两页呢?《西方哲学简史》我没读,可是商务馆出的罗素《西方哲学史》那上下册两大本,整个上册几乎都在讲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雨露均沾式的安排会导致内容上取舍为难、详略失当。讲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那得知道后来“三因合一”;说巴门尼德的存在,那得了解它使西方哲学从宇宙生成论转向了本体论的意义。否则如果光说巴门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我怎么知道这老小子是如何得到这个稀奇古怪的观点的?这样来处理现象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现当代哲学的部分章节还好,但是在处理和形而上学关系更为密切的、近代哲学及以前的内容时,必然要产生一种割裂的感觉,因为它不涉及到方法论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的这一套“超图解”系列图书,除了本书外,还有《超图解人类简史》《超图解未来简史》《超图解极简欧洲史》《超图解心理学与生活》《超图解中国哲学简史》。你要说哲学史这玩意儿不好读,超图解一下也就认了,像《人类简史》、《极简欧洲史》这种书,本身也算不上晦涩难读,都“极简”了,还要再“超图解”一下,似乎有点太低估读者的智商。

有兴趣、有能力去读这些书的读者,不会过于沉溺依赖于所谓的“超图解”,因为它充其量干的就是配图思维导图+课堂重点笔记的事情,从本质上讲,没有比初高中政史地老师给你归纳的重点笔记高级到哪里去;没兴趣、没能力的读者为什么要来读定价这么贵的书籍呢,有那工夫刷刷抖音,听听人家讲“每天5分钟带你看完一部电影/一本书”不香吗?

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本书就是降低了某些学科、某些专著的入门门槛,引人入门,功德无量;另一方面,它实实在在地就变成了笔记汇总,资料汇编,碎片化的读物,没办法让你体会原著的整体线索和体系。不信的话,你看本书封底,写着“为什么柏拉图的《理想国》能长居西方高校必读书单榜首?”“怎样的哲学思想推进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为何以理性文明著称的欧洲会爆发两次世界大战?”——我告诉你,光读这本书,上述问题一个也解决不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王宇坤、董志道《超图解西方哲学简史》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