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培养习惯的时候,由于“习惯引力”的作用,导致我们很容易失败。因此在“反抗期”,最重要的是用微小的起步,换取持续的行动,用简单的记录,获得内心的成就感和动力源。
第一阶段的计划,比实际想培养的习惯会简单许多。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阶段”不稳定期“,可以适当提高行动的难度,采用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向目标习惯靠近。
比如说你想培养的习惯是每天看书半小时,在“反抗期”时,你采用细化时间的方式,先从每天看书5分钟开始。发现第一个星期坚持起来很轻松,经常看着看着就过了5分钟,毫无压力就能完成。
接下来第二个星期到了“不稳定期”,你就需要把习惯的难度提升,具体提升多少,可以按照你原先设定的阶梯进行。如果你打算用四个星期逐步增加到30分钟,那么第二个星期就可以设定每天看15分钟,第三个星期看25分钟。
这里依然重申一下,虽然我们之前说了行为习惯是一个月的时间培养。但是这个时长是因人而异的,具体周期完全可以自己调整。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如果你在第一个星期坚持每天5分钟,感觉稍稍有点困难,那么你可以延长“反抗期”的长度。一个月不行就一个半月,毕竟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像高铁动车那样要快速赶赴目的地。
习惯培养更像是私人出游,如果哪片风景让你想停下脚步,你完全可以无视攻略上的时间安排,率性而为。
提升习惯的难度是进入“不稳定期”要做的第一件事。
其次,由于第一阶段我们的“微习惯”比较随心所欲,只要做了就好,没有严格要求习惯的时间地点。假如你想要长期坚持,就必须要把习惯固定下来。这个固定的过程,就是本节内容所说的“模式化行为”。
所谓“行为模式化”,是指把你想培养的习惯化为固定的模式(时间、做法、地点),并认真执行。如前所述,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好多习惯。这些习惯被嵌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所以我们每天都会重复做出习惯性的动作。
因此,请把你想培养的习惯化为正确而规律的行为模式吧。比起每天在不同地点或不同时间点采取行动,重复已化为模式的行动会更容易。这就是成功培养习惯的捷径。
假如让你一天不刷牙不洗脸,把饭点延迟一个小时,想必你会非常难受。因为这些事情,早已成为了你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会做的内容。如果不做,反而会觉得少了点啥。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长久以来的习惯性动作,你早已形成了做事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内化于心,无需提醒,就能自动自发的去做。
回忆下你上次培养失败的习惯,是不是经常到了睡前,猛然想起自己忘了做习惯的事情了。
有时候之所以会忘了要做新习惯的内容,就是因为你的身体大脑还没形成这种节奏感。再加上生活工作中各种各样的突发事情,很容易打乱你的节奏。
所以“不稳定期”,最重要的是把行为模式化。
模式化的行为有三个。
首先要固定时间,你要决定是在星期几、几点做这件事。比如固定在二四六晚上8点开始看书。
第二点是内容方面,要决定数量和方法。如果打算8点看书,那你准备看多久,半小时还是一小时?是看电子书还是纸质书。
第三点是固定地点。是在下班的地铁上看电子书,还是在舒服的躺在沙发上看书。
通过以上时间、内容和地点的模式化,你就能利用这样的方式让身体慢慢形成做事的节奏感。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我有时候会在多个时间段多个地点,去做我的习惯,那我是不是可以写好几个模式化的行为呢?
原则上是没问题的,比如你想学英语,你可能想早起学、通勤路上学、晚上回家后学。但是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反抗期中提出的第二个原则吗?
当你想养成某个习惯时,先决定一项最有效果的行动,先将这个行动习惯化。
你可以设定多个场景时间,但一定要分主次。先保证其中某一个行为的模式化,其余的可做可不做。
当然并不是说模式化之后就万事大吉了,我们依然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挑战阻碍习惯的养成。明天就会介绍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学完了“不稳定期”的一个改变和一个策略,改变的内容是你的习惯的难度,要比上一阶段有所提升。所作的策略是模式化行为,从习惯内容、时间和地点三个方面去形成行动的节奏。
接下来请大家完成两个作业:(如果你还未进入到这一阶段也没关系,给未来做个计划未雨绸缪)
1、“反抗期”你细分的习惯是怎样的?自问执行起来感觉如果?到了“不稳定期”你将如何提升你的习惯难度?(增加频次or增加时间)
2、你会如何从这三个方面去模式化你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