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听人推荐这本书,初读时我还以为它说的是一些非常具体的方法和措施让自己保持高效率,读完后我才觉得它其实跟《论语》,《道德经》一样注重的是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不同的就是这里面提出更多策略和方法论,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下这本书。
全书确实如书名所示从七个方面来说成功,七个部分各成一体也相互联系,大体可分成两大部分:个人和团体的成功。全书先从观念转变说起,然后从整体到部分把这些结构展开来讲。
第一个习惯:操之在我。这其实是一个如何看待观念的问题,观念是我们一切行为的起始点。我们会根据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可是我们反应行为的根据是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比如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会觉得还有半杯水太好了,他就会开心地再去烧水,也有部分人会觉得怎么只剩半杯水了,我需要省着点喝。第一种人心中的观念是乐观和豁达,而第二种人的观念则是悲观和消极。很显然都是一样的事情但是却出现不同的表现方式,这说明虽然事情本身暂时不可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外部的刺激选择不同的面对方式来调整情绪,然后再选择性反应,这样我们更容易在理智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情绪化地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这其实也是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说的自由意志,人类可以依靠自身的自由意志去改变态度进而做出反应去改变一些周遭的环境。
在意识到自己拥有了自由意志之后我们需要学习的第二个习惯就是:确立目标。其实这里说的目标也就是使命和宣言,它是和我们自身的性格和特色相关的信条和人生哲学。许多人忙忙碌碌很多年却全然不知自己做这件事的原因。这就像我们开车出去一样我们一定是知道目标的,所以我们才会一路前行,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就会走走停停,然后返回。我们知道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很多时候我们如果没有目标和原则,那么我们会面对这么多的变化和选择而手足无措,不知重点而不知取舍。这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重为轻根,静为轻根”,我们需要一些重要的不变的原则去应对外界不断变化情况,去抓住核心单点突破。比如我可以给大家列举我的使命宣言和目标:
我的使命是成为少数人,但为大多数人服务,让自己爱的人幸福,使世界更加美好。为达成此使命特定以下原则:
勇气——敞开内心,真诚对待自己,并真诚对待他人
爱——对子女,父母,妻子,不断付出,不求回报
真实——认识自己,喜欢自己,尝试像爱自己一样去爱每一个人
理想——做有使命感的事业,激发他人善意
反思——每天内化自己所学,所思,所悟,所创建的世界
分享——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在角色中的具体原则:
儿子——关心爸妈健康,相互体谅,同甘共苦,一路前行
朋友与兄弟——不忘恩情,随时伸出援手
工作者&创业者——激发他人善意,共创价值
我的目标:
1. 英语口语能出国
2. 独立发表演讲
3. 独立写出好文章
4. 独立组织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
也许会有人说这么死板的使命和原则会不会让人变得不知道变通,我反而觉得恰恰相反,在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才更能游刃有余进行变通,也会知道哪些地方不能变通,哪些原则不容破坏。这些使命和原则就像是宪法,是不容侵犯的,但是也不是说不容修改,我们可以在执行过程过进行适当修改。
如果说使命和原则使用的是我们的右脑,是领导的艺术,那么第三章就是左脑的管理艺术:掌握重点。但是这一张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应该是透过独立意志的发挥,建立以原则为重心的处世态度,进而达到有效的自我管理。作者把我们一般日常生活和工作处理的事务分成了四大类:
紧急 不紧急
重要 危机
急迫的问题
有限期压力的计划
I
防患未然
改进产能
建立人机关系
发掘新机会
规划,休闲
II
不重要 不速之客
某些电话
某些信件与报告
某些会议
某些活动
某些必要而不重要的问题
III
繁琐的工作
某些信件
某些电话
浪费时间的事
某些活动
IV
当然这里面的事情的重要和不重要要根据第二章我们的使命和目标来进行判别,只有在使命,原则和目标的指引下我们才知道事情的重要程度。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浪费在紧急的事务中,也就是第一类和第三类中,而恰恰事哪些看起来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务才是改变我们生活最大的因素,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跟我们的使命和目标深切相关,而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它的不紧急。所以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在有限平衡的条件下多去做一些重要但是看起来不紧急的事务,这些才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关键重点。
以上三个原则都是针对个人的成功,也就是我们说的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但是更大的成功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成功而是团体的胜利,这就需要从独立过渡到互相信赖。这就要说要习惯之四:利人利己。我们在做一件事技巧和方法关键吗?的确很关键但是它得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我们的品质,有了品质保障我们才是事半功倍。一个好的合作关系应该是由好的品质出发,然后产生关系,最后发展协议,在这个过程中有着制度的协助。而这一切的出发点是由品质开始,就是我们的动机。一个人不管方法多好,策略多完善,我们最终要合作和接触的还是你这个人,如果你的品质不好,我顶多和你合作一次。而在合作中许多人还是抱着只能我变好而不能你比我好的观点。成熟的人应该抱着利人利己的原则,我希望自己变好,也希望你变好,我们可以一起想第三种可能性,让双方共赢。
在我们抱有利人利己的原则下,就需要和别人进行沟通才能了解别人的需求,这就是习惯之五:设身处地。设身处地讲的就是我们能够不预先带着偏见去看待其他人,或者在其他人跟我们意见相左时不去非要争个谁对谁错,谁强谁弱。相反我们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看看是不是我们确实能够理解别人的需求,然后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办法。下午在看《我不是药神》时候,就看到了一群人其实都没有做错,他们都是为了自己本身正当的利益去做事,最后虽然使社会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却付出了很大代价。有些时候,哪怕仅仅是在一些性命攸关的时刻我们能够不总是仗着只有自己是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而是尝试设身处地去了解别人,了解那些与我们表面上看来差距巨大的他人,也许我们就能以更小的代价解决更深的问题。
在我们对他人进行了设身处地的了解后,在情感上达到共识后就可以进行第六个习惯的培养了:集思广益。只有集思广益才能充分发挥大家的创造力,更加全面地去解决更人多更多方面的问题,去寻找第三种互利共赢的局面。而第七个习惯就更加简单了:均衡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培养自己内在的心性,也要在外的在事功努力。既注重个人的成功,在要在乎人际关系的成功,去综合前六项习惯,达到不偏不倚,共同发展。
最后的最后,作者也再次强调了修身成功没有捷径,必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人必须有良好的品质,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品质再配上才能和人际关系我们才能够不断成长,不断地进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