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村庄|万物有灵的世界

上个月的某一天,读书伯乐江雪阁、散文伯乐采薇,还有我,我们仨一拍即合,组了一个鼓励读写结合的征文,取名为「海薇阁单月征文」。组好队了之后,我们才开始讨论第一期读书内容。的散文作者写作多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将选择范围定在了更接近我们生活的作家群里。在阁阁的推荐下,我第一次知道刘亮程,第一次接触到他的作品。

《一个人的村庄》是农民作家刘亮程以自己农村生活为基础所作的散文集。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截然不同的认知,读起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时不时会联想到自己熟悉的乡村,惊叹于作者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一篇篇读下来,就能体会到为什么这本书名说村庄是“一个人的”。作者从个人视角出发,观察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笔下针对人所倾注的笔墨远远不及对村庄中的动植物,乃至自然万物的书写。因此,我又感觉,虽说是一个人,这个村庄却并不沉寂。这里万物有灵,是一个再鲜活不过的世界。

究其原因,从写作手法上来说,我认为是因为作者非常擅长用拟人的手法。他写风,写门,写驴,写马,写冯四等人,永远都像一个清新的旁观者,站在上帝视角,和村庄万物一起冷眼看着这世界,他用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为这一片荒瘠的土地赋予了不一样的生命力。正如在《冯四》这篇里面所写:

我的眼睛和那些朝路的窗户、破墙洞、老树窟一起,一动不动,注视着一百年后还会发生的永恒事情。

作者笔下,村庄里每一件事物都有了自己的生命,他们与“我”同在,我生活在他们中间,而不是另一些“他们”中间。

拟人并不是作者独有的写作手法,在作者笔下却有独特的韵味和调性——今早开车上班的路上,我突然想到这一点。同样的写作手法,在不同的人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以拟人而言,拟出来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什么形态、什么状态、什么精神面貌,完全取决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内心世界,当然,也与文字本身的需要有关(这种情况,应该更多地发生在小说故事写作中)。就散文而言,我想还是倾向于前者。

所以从更深层次来说,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些文字、这样的意境,源于作者在村庄的生活经历,更源于作者的内心世界。刘亮程是农民,但他不是埋头苦干、几乎没有感情没有精力去思考、去关注外界的麻木的操劳者,也不是无所事事、只以八卦闲聊度日的那一类人。他的身躯当然也需要和他人一起劳作,但他的精神世界游离于人群之外。他把一颗心放在自然中,放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中,把自己融入在万物中间,去思考,去想象,所以才能有这些文字留下来。

刘亮程的写作极有个人特色,他本身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但他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独特的内心世界所折射出来的乡村风貌。而这一点,是几乎不可能模仿的。所以一开始讨论征文形式时,我们否决了仿写的设想。这样的眼界与境界,体会本身已是不易,要想模仿,没有相似的生活经验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最终极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最终我们把征文要求改为学习他的写作手法。

如今征文进行到一半,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在散文投稿里面看到真正符合我们期望的读写结合的文章。也许大部分作者根本未有读过推荐书目,也许部分作者度过并且感受过,但遗憾的是,读的过程侧重于体验(当然我不否认长期体验下来会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但那并不是征文本身的出发点),只有当自己构思动笔写读后感或者书评的时候,才会转化思维,从感受变为思考、剖析,才能真正从中学到技巧并且灵活运用在自己需要的写作中。因此,希望后面参加乡村征文的作者,能用心琢磨刘亮程的文字,最好可以写一篇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才算让这一期读写结合征文真正发挥了预期的作用。

反省自己,我也是在农村成长,直到成人才外出求学远离家乡。但我和作者所体验的农村很不相同,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当我闭上眼睛回想,很遗憾,记忆中并没有类似的深度体验,没有作者这么深刻的思考。

如今虽然远离乡村十多年,我仍旧十分怀念,怀念乡村的宁静,怀念环抱我家的山水。但我清醒地意识到,我并不怀念乡村的人,眼中脑中更多的是乡村里的山水田园。这也许算是我和作者的一个共同点,同样游离于人群之外。

如果让我来写自己记忆中的乡村,也许我会写山,因为回忆中很多极难忘怀的片段,是一个人行走在山腰、穿行在山间的那种感觉。于我而言,山是静默的,是有威压的,它让我敬畏。但同时,山也是让人想要亲近的,让人依赖的,我如此渴望回归山间。山给我的感觉和父亲很像。我想我需要再更深入地想想,拷打自己的深层回忆,挖掘自己的内心,才有足够的勇气动笔写下来。


最后,有兴趣阅读《一个人的村庄》这本书的朋友可以微信我获取EPUB版本,这个格式的文件可以用微信读书打开来正常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人的村庄|万物有灵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