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即位前犹豫不决,是谁给他吃下了“定心丸”?

当初,陈平、周勃等大臣们诛灭了吕氏家族后,商量从刘氏诸王里挑一个最贤德的人立为皇帝,代王刘恒并不是第一人选。

有人说:“齐悼惠王是高祖的长子,现在他的长子是齐王。追本溯源,齐王是高祖的嫡亲长孙,可以考虑他。”别的大臣说:“吕氏就是以一伙坏的皇家亲戚,差点颠覆了宗庙社稷,毁灭了功臣。如今齐王的母家姓驷,齐王的舅舅驷钧就是一个恶人,要是让齐王做了皇帝,那就又有一伙新的‘吕氏’上台了。”又有人提出立淮南王,大家觉得一方面他的年纪小,同时他的母家也很坏。最后大家商定说:“代王刘恒是高祖的儿子,年纪最大,为人慈孝宽厚,他母亲的娘家薄氏也温良恭谨。拥立年长的皇子顺理成章,以仁孝入选也便于向天下人讲,看来还是立他为好。”由此看来,大臣们考虑立刘恒的主要是因为他更安全。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派人去接代王刘恒。代王心中忐忑,便询问左右近臣郎中令张武等人的意见。张武等人建议说:“汉朝廷中的大臣都是过去高帝时的大将,熟悉军事,多谋善诈,他们真正的意图并不止于做个臣子。这样做的原因只是畏惧高帝、吕太后的威势罢了。如今他们刚刚诛灭了吕氏宗族,血洗京城,来这里名义上是迎接大王,实际上并不可依赖。希望大王佯称有病,不要前往京城,坐观事态的变化。”

惟有中尉宋昌进言说:“群臣的意见都是不对的。当初秦朝腐败瓦解的时候,诸侯豪杰同时并起,自认为能得到天下的人数以万计,然而最终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刘氏,天下逐鹿的人都断绝了做皇帝的希望,这是第一点。高帝封子弟为王,封国领土犬牙交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磐石一样坚固的宗族,天下的人都屈从于刘氏的强大,这是第二点。汉朝兴起,废除秦朝苛刻的政令,简化法令,施德惠于民,人人都生活安宁,难以动摇,这是第三点。以吕太后的威严,立吕氏子弟三人为王,擅权专制,然而周太尉持节进入北军,一声呼唤,士卒们都袒露左臂拥护刘氏,背叛吕氏,结果消灭了吕氏宗族。这是上天所授,不是人力所能办得到的。现在即使大臣想要叛变,百姓也不肯被他们所驱使,他们的党羽难道就能一心一意地团结在一起吗?当今城内有朱虚侯、东牟侯这样的亲族,京城外又畏惧吴、楚、淮南、琅邪、齐、代王的强大。目前高帝的儿子只有淮南王和大王,大王又年长,贤能、圣德、仁爱、孝顺闻名天下,所以大臣们顺应天下百姓的心愿,而想迎接大王立为皇帝,大王不要再疑虑了。”

代王报告了薄太后进行磋商,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又用龟甲来占卜,得到的卦象是一条很大的横向裂纹。兆辞说:“大横预示着更替,我将成为天王,像夏启一样发扬光大先帝的事业。”代王说:“我本来就已经是诸侯王了,还要做什么王?”占卜的人说:“所说的天王指的是天子。”于是代王这才派遣太后的弟弟薄昭前往京城会见绛侯周勃,周勃等人把所以要迎立代王的意图全部告诉了薄昭。薄昭回来报告了情况,代王这才笑着对宋昌说:“果然像你说的一样。”于是让宋昌在车的右面陪乘,张武等六人也乘驿车一同前往长安。

代王驱车到了渭桥,大臣们都来拜见,自称为臣。代王下车答拜。太尉周勃进见说:“希望能单独跟您说话。”宋昌说:“所说的属于公事,就公开说;所说的属于私事,为王的人不接受私情。”太尉于是跪了下来奉上天子的印玺和符节。宋昌不让周勃私下里汇报,是表明身为天子者以天下为公,不徇私情。这是为汉文帝树立皇帝在群臣中的威望。

其实有了机缘巧合,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也是有的,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够接得住。如果馅饼来了,你以为是块大砖头,畏惧害怕避开了,那就是你没那鸿运。当然,天下掉下来的东西也是带有风险的,毕竟那么高的高空坠物,自由落体运动,能带来多大的风险谁也不知道。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希望与挑战同在。惟有智者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果断的策应响应,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就像代王刘恒当初遇到的那样,“皇帝位子”那么大的馅饼从天而降,到底是馅饼呢,还是馅阱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当时情况错综复杂,应当稳妥为上,还是推诿装病静观其变为好。独有宋昌头脑清醒,目光如炬,于一团乱麻中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地理出个一二三四来,从而坚定了刘恒赴京城的信心。

因为当时的处境大臣们是拖不起的。吕氏政权的覆灭,相当于一场宫廷暴动,各种势力掺杂其间,政局混乱异常,亟需迅速立个皇帝把局面稳定下来。至于是不是最好的最合适的,那也顾不得许多,反正皇位上有个人就行。如果刘恒此时推诿扯皮,错失良机,那么大臣们势必会寻找新的代理人。而新的代理人一旦即位,那么刘恒这个曾经被提名的潜在的威胁,势必会成为即位者下一批铲除的重点对象。所谓不成功,便成仁,不会有第三条路可走。所以宋昌的一锤定音,是关键的,必要的,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因此,汉文帝后来说:“当大臣们诛灭吕氏子弟迎接我的时候,我犹豫不决,大家都阻拦我,只有中尉宋昌劝我不要怀疑,这样我才能侍奉宗庙。现在已经尊崇宋昌为卫将军,再封宋昌为壮武侯。”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当机遇来袭之时,决策者们不仅要有善于分析的能力,还要有善于决策的果断精神和舍我其谁的拥抱机遇的勇气。想当年,在鸿门宴上,刘邦已是俎上鱼肉。可项羽却为项伯蛊惑,不听范增之劝,轻率地放走了他。以致养虎遗患,最终自刎于乌江。还有宋襄公,东施效颦,滥施仁义。和楚成王在泓水边会战,楚军渡河时他不攻击,楚军渡过河未列阵时他也不攻击。等到楚军准备就绪了,他才发动攻击,结果被打得大败,大腿也受了伤,以致最终殒命。

人生的时间虽然悠长,但人生的际遇却并不多,只有那么几次或者仅有一次。关键时期的抉择,切忌优柔寡断,踌躇不决。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机遇怎么可能永远垂青于你呢!所以古人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天予不取,必遭天谴。普通升斗小民要珍视难得的际遇,决策者们在这方面更是不可不察。

你可能感兴趣的:(汉文帝即位前犹豫不决,是谁给他吃下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