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要学习曾国藩还是要学习王阳明?

      10月初去了一趟曾国藩故居――湘阴荷花塘,感触很大!

      曾国藩故居一个很有灵气的地方,而曾国藩是一个有志,有恒,并且有识的人。我想寻着圣人的家乡,去寻找让他立志,立恒的成长痕迹。史上有名的圣人伟人的故里都应该去走走,而且一定要请当地的向导来给我们解说,花的这些小钱是非常超值的,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教育孩子或会有不同的领悟。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坐落在双峰县荷叶镇(旧属湘乡),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整个建筑像北京四合院结构,包括门前的半月塘、门楼、八本堂主楼和公记、朴记、方记3座藏书楼、荷花池、后山的鸟鹤楼、棋亭、存朴亭,还有咸丰七年曾国藩亲手在家营建的思云馆等等,颇具园林风格,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富厚堂的精华部分是藏书楼,曾藏书达30多万卷,是我国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之一。(当然我们去的时候藏书已经被搬到岳麓书院和湖南省博物馆和台湾图书馆保存。)富厚堂坐南朝北,背倚的半月形鳌鱼山从东南西三面把富厚堂围住。从远看去,富厚堂好似坐在一张围椅中。周围自然环境优美,后山上树木茂密,古树参天。门前是一片较开阔的平地,平地中有小河向东流去,平地四周峰峦叠嶂,群山环抱。站在堂中对着门前一座山,抬头望去像一坐笔架摆在门前。

    曾国藩是历史上官做得非常大,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精湛范本。但是他在小时候,读书可真不怎么样,我之前在喜马拉雅里听郭继明教授讲曾的故事只说他家小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听到有人来了马上躲在了房梁上,结果正是曾提着灯过来书房背书,背的是岳阳楼记,结果背了一晚上,曾还没有背出来,那个贼听到鸡叫三遍了,就从房梁上跳下来,当着曾的面完完整整地痛了一遍,一甩袖子走了,虽然无能去考察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是确实从诸多史书上记载,他天生并不聪明,考秀才考了八次才考上,第七次的时候全被考官把他的名字贴在了劣等生的那一个榜上,让他发誓一定要读出名堂,闭门一年多,发狠读书,终于考上了秀才。

  当我把曾老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时,他问我是想学习曾还是学习王阳明,我说王阳明是个天才,他家境好,智力,悟性超凡,而曾不太聪明,曾从一个凤凰男攀跃到官场上的最巅峰,并且得以善终,后代也多在学术和教育上颇有成就,归结于,曾国藩严于律己,并且不断地反省,曾非常注意修身,其方法之一就是"研几".几者,细节也.研几,就是重视细节,讲究细节. 曾国藩30岁以前非常喜欢交游,玩的时候忘乎所以,回家后又非常后悔.他的日记不止一次写过对自己浮躁心性的反省.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十月十七日,曾国藩晨读完《易经》,出门拜访朋友,后到杜兰溪家参加他儿子的婚礼.他参加完婚礼,本想回家用功读书,突然又记起这天是朋友何子敬的生日,便又去何家庆生.吃饭,听昆曲,直到初更时分才回家.曾国藩在当天日记中批评自己说:"明知尽可不去,而心一散漫,便有世俗周旋的意思,又有姑且随流的意思.总是立志不坚,不能斩断葛根,截然由义,故一引便放逸了." 曾国藩年轻时心高气傲,说话又过于直接,不懂得迂回,经常跟朋友发生冲突.比如他曾因一件小事,与同乡郑小珊互相谩骂,说了不少脏话.曾国藩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应该,在日记里反省说:"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能礼人以敬,何至人有慢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若此!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此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其实曾国藩在初为官时,有贪财,好色的举动,但他敢于自面自己的不足,不断精进自己,我们后人为什么能这么详细知道这么多曾国藩的事迹,是因为他曾国藩有一本日记。

    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传里写到:曾得把写日记当成人生的大事来对待,不能敷衍了事,不能心浮气躁,要态度端正,用恭楷来写,按照我的理解,就是一笔一划来,喜欢练字的读者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当一笔一划在纸张上写字时,心情很容易平静下来,这是态度;其次,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要抓住生活的细节,对于这一点倒是很好认识,细节决定成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量变引起质变等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只不过我们只顾着仰望星空而没注意脚下的大地;最后,曾国藩写的日记会给朋友看,这一点有点不符合我们内心对日记的定位,毕竟这个东西是很私密的,虽然当年的老师还留下了评语。对于这一点,曾国藩是为了让别人监督自己,说实话,这个做法真的比较狠,尤其是比较好面子的人来说,不啻于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其实我觉得他的这一个举动,跟我们现在参加的007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曾国藩一生酷爱读书:不希望后代世世富贵,但希望代代都有秀才,曾特别重视家庭教育,而且他的教育理念也是很超前的。

  。中国古代很多家长都是很严厉的,就比如说《红楼梦》里的贾政,他对孩子不训斥不会说话,声色俱厉,孩子见了他就像老鼠见了猫。晚清名臣左宗棠对孩子也是非常严格,从家书中就可以看出,他对孩子常是劈头盖脸的责骂,恨铁不成钢之情深重,极少鼓励孩子。而曾国藩对孩子却是多鼓励,少责备,他说过,君子有三大乐事,一是朗诵诗文、二是培养人才,三是劳而后息。他的这些思想是非常超前的,他对儿子曾纪泽,他经常夸儿子写实格调很高,字也写的端正漂亮,很早就相信儿子能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在曾纪泽的诗文集里,文末都有曾国藩的点评,都是些褒奖之词。曾国藩对人才,培养的原则是“宏奖以育才”,人才就像小苗,鼓励就像雨水,动不动就训斥犹如寒霜,小苗得到灌溉,长势大好,要是小苗整日受寒霜摧残,没两下就死透了。所以,得到曾提拔的清代的风云人物有,李鸿章,左宗棠,杨岳斌,彭玉麟,沈葆桢等等

曾国藩认为人才有两种,一种是很高明的人,很聪明,一点就透,自尊心很强,对这种人千万别怕夸得过分,他们越受夸奖,越是做得好,就像美国人在社交场合总是慷慨地给予人鼓励,也不管说的是不是全然正确。第二种是比较庸下的人才,你再怎么鼓励他,他都听不进去,对这种人必须要严加管教。

    冯唐《成事》中说,如果只一句话来学曾国藩,就学会,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一个成功人士,在经营事业的时候,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不计较琐碎的小事,拥有博大的胸怀。从小处着手:有些事情必须从小事做起,只有点点滴滴地积累,才能成就大事业。我们做事业,做学问,教育子女,均应如是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是要学习曾国藩还是要学习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