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春秋时期的孔子就不赞成厚葬。他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死后,同学们想用隆重的方式埋葬他。孔子说:“不行”(《论语》先进篇)。

从秦始皇帝大搞豪华墓葬以后,许多帝王、大臣也都征用大量劳役、耗费大量资财修建豪华陵墓,实行厚葬。随之有许多富豪大商也开始丧事大操大办,厚葬之风就这样延续下来了。但也有人反对厚葬。

汉代时,有个家业千金的人杨王孙反对厚葬,而主张裸葬。《说苑》记载,他病得要死时,嘱咐儿子说:‘我死后要裸葬。为的是回复我的本质,千万不要改变我的主意’”。

他的好朋友祁侯听说后去劝他时,他说:“我是想以此来矫正世俗。厚葬对于死者实在没有益处,可是世人却以此竞相争耀,浪费财物,耗尽钱币,而让葬物在地下腐烂。或者今天埋进去,明天就被人挖出来,这与暴露尸体在荒野有什么两样呢!至于死亡这件事,是人结束一生的变化,也是物的回归为物”。

杨王孙的这段话说得很精辟,其要点是:(1)裸葬很简单、经济,不浪费财物和精力;(2)人,从一生下来就意味着将来要死亡;人死后,回归大自然,这符合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3)厚葬是活着的人为炫耀自己的门第高贵和家产富有的一种形式,实属浪费财物。

杨王孙在两千多年前,对人的生死、殡葬就有如此高超的见解和反潮流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1949年建国后,殡葬活动就开始变化,至今殡葬改革取得很大的成绩,厚葬的不多了,火葬、水葬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近几年来,有少数人又搞起土葬、厚葬来了。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墓葬占地已超过100万亩;全国每年做棺材用的木材就有300万立方米;全国每年用于寿衣、纸钱、花圈等花费不计其数,仅花圈一项花费就可建一处北京亚运村。

落后的土葬、厚葬的习俗,为什么又悄然抬头了呢?其原因有四:

(1)厚葬的旧习俗流传下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根深蒂固,很难一时就改变过来;在改革中厚葬的不良习俗很容易“死灰复燃”。

(2)由于在经济上的富裕,有能力和财力人进行厚葬了,因此出于对长辈或亲爱之人的孝心、爱心,就想把丧事办得体面、隆重一些。

(3)有些大款、富翁、有权势的人,为尊敬、缅怀先辈和亲人、为列祖和家族增光、为炫耀自己的富有和权势之高,于是就大搞厚葬活动,大操大办、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墓地。

(4)也有的人借厚葬、献“孝心”之机大敛其财,想趁机搂一把。当然,在这里尽“孝”的味道就变味了。

人们对老人尽孝,人之常情,当然也是一种美德,无可非议。但厚葬却不是尽孝的最佳方式。如果是真心尽孝的话,最好的方式是在老人还活着的时候,使其衣食随意、无忧,老有所乐,心情愉悦,并尽可能的帮助他实现其最终的愿望。人已死了,而用厚葬的方式尽孝,对死者来说,确实毫无实际意义;再就是从宏观上看,厚葬对国家土地、木材等资源消费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殡葬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在巩固现有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让火葬、水葬、薄葬成为一种良好的习俗,并不断传承下去。殡葬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你可能感兴趣的:(殡葬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