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的逻辑

以前看过一个公式: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留心一下,会发现生活中很多商业行为都以这这个公式为基础。这篇文章就谈谈前两个因素:流量和转化率。

无论是线上店铺还是线下实体店,想从消费者身上赚钱,首先你要把消费者吸引过来,线上店铺需要消费者浏览你的店铺,线下实体店需要消费者走进你的店,这些都是流量。商家引流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主要说两个:引流品和异业联盟。

引流品。简单地说,就是这部分商品是不赚钱的(甚至亏本),目的只是让你成为它的流量。杭州外婆家的麻辣豆腐3块钱一份是引流品,为的是你进店消费。杭州西湖景区不收门票,是为这个城市引流,为城市带来交通、餐饮、旅馆、娱乐等多方面的收入。大型购物中心都是电影院、餐饮在顶楼,商场在低楼,而且每层都要绕一圈才能走到下一层扶梯口。你想过为什么吗?在这里,电影院和餐饮是引流品,商场是利润品。超市里打折的东西,大部分也是引流品。此外,引流品不仅仅可以是商品,还可以是服务,比如WiFi、代收快递、厕所、ATM。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有的加油站,你要上厕所必须要经过里面的小卖铺。

异业联盟,即收集与自己没有竞争关系的异业伙伴流量,为对方的用户创造额外价值,并与对方分享收益。卖毛巾、睡衣的厂家可以和酒店进行异业联盟,因为这类商品用户都想体验后才决定是否购买,之前网易严选和亚朵酒店合作,在房间里放置网易严选商品供用户试用。航空公司和酒店的异业联盟,住酒店获积分,累积到一定额度换机票。移动、联通、电信运营商和各大手机厂商的联盟:合约机;微软与因特尔坚固的“wintel”组合,Intel当初经典的”等灯等灯“广告。高德地图和餐馆,以及商场的会员卡。

引流品本质上是用利润在换流量,异业联盟是用流量换流量。

转化率,即引来的流量中有多大比率购买了你的商品或服务。淘宝目前的总体转化率大概为3%,即每100个人看了一个商品,最后真正付费购买的大约有3个。提高转化率大致有这么几个方法:有效流量、展示设计、决策时间、促销活动。

要想高转化率,获取的流量必须有效,即你的产品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合适的人。这在第一步获取流量的过程中也要兼顾的一个原则。你是卖挖掘机的,你到学校里去打广告,这会是有效流量吗?

展示设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动线设计,视觉焦点,从众效应。动线设计就是顾客进入你的店铺后所走的路线,也是注意力流动的路线。设计动线,把你最想用户购买的商品放在用户必经的路线上,这是展示设计的基本功。视觉焦点,我们目光所触及的范围并不都是我们的视觉焦点。我们走过超市货架,和目光平行的那一层是视觉焦点。糖果放在小孩够得着的地方。从众效应,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从众心理。看书要看畅销书,看电影前要看看豆瓣评分,网购要买销量第一的(淘宝刷单行为)

决策时间,顾客的购买决策时间通顾常只有几十秒,如果在这个时间范围内不能下定决心购买,越往后成功购买的概率就越低。指令因此,商家会做一些事情去影响顾客的购买时间,比如:行动指令、信息聚焦、短缺刺激。行动指令是利用人类懒惰的天性,尽可能让顾客的购买决策有更少的思考,一步一步简洁明了的指引。有人曾做过实验,在购物车图标前,多放一个“+”号,下单率会提高15%;如果干脆把图标,换成“加入购物车”,下单率会提高49%。这个数字感觉可能有点夸张,但道理就是顾客消费时,商家要尽量把麻烦的事尽可能简单化。有一个尤为重要的原则,不能让消费者有太多的选择,一个辣酱你搞了24个口味,估计顾客要被纠结死了。信息聚焦,顾客提到你的产品有一个简单明了的印象。王老吉——怕上火。短缺刺激,这是减少顾客决策时间的一个重要催化剂。“限时特价,只要998”、“库存仅3件”……类似的套路层出不穷。

当商家获取了有效流量,也做了良好的展示设计,减少了消费者的决策时间后,顾客还是不能下定决心购买,此时它会怎么办?最后一步:促销活动。是打折,但是要让消费者感觉不是在打折。低价高购,消费者用199元,可选择店里任意一款包包。充值免单,消费者吃了一顿饭300元,这时有的商家会搞个活动,充值3000,这单就免了,实际上是在打折,但却让用户有种很赚的感觉。赠而不折,坚决不打折,因为打折有时会让顾客觉得商品不值那个钱,而是送一些赠品,尤其是小孩的玩具。最后一招,折上折。今天你生日,打9折,O型血,打九折,发朋友圈分享再打九折。实际上也只打了不到7折而已,但可能会让顾客有种赚大了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家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