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读后感

《逻辑思维》读后感

       疫情期间上班,杂事较少,最适合在办公室阅读。白天上班可以远离熊孩子,清清静静的在办公室读读书,甚是惬意。

       用了一天时间读完了公司发给大家的《MBA轻松读-逻辑思维》,回家和老公探讨时,老公兴致颇高的拿出一本他“雪藏”了好久的书《逻辑思维-拥有智慧思考的工具》,本以为两本书内容会有相似之处,然而一开始看就发现,虽然名字相似,但是内容完全不同。

      前者属于方法论,教大家如何有逻辑的思考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打造具有说服力的主张,从而得出结局方案,期间可以套用现成的框架,例如我们熟悉的3C、4P、SWOT、甘特图、五力模型等。

      而后者,则完全是一本结合了心理学的书籍,文中列举了大量的心理学、行为学实验,通过实验教大家如何快速思考,并作出最适合最合理的决定。部分内容有些类似于《影响力》,但又穿插了大量的经济学原理,教大家如何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从而制定最满意策略。

      读完这本书,对于我这种心理学接触较少的人而言,收货颇丰。本篇读后感先说说感受最深的两点内容。

一、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低估情境、高估个人因素的现象

       人们常会低估或者忽视一些最重要的情境性因素对我们行为和信仰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而夸大个人因素(如偏好、个人性格特点、能力、计划和动机)对行为的影响。

      人们通常会认为自己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所处环境的一种理智回应--无论这种行为是善行还是可鄙。然而,却很难认可他人行动中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人们更有可能在评判他人时犯下基本归因谬误。

       那如何避免基本归因谬误呢?一定要关注事情发生时的情境。识别出有效的社会影响力,反思对思考过程和行为会造成影响的情境因素。

二、影响人们进行准确推理、判断的因素

1、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会引导我们在理解时陷入误区,我们应该尽力分别出那些我们依靠刻板印象得出的论断。

2、还有两种重要的思维启发法,会常常影响我们的判断:

典型性启发法:类似于相似判断原理,在对事情进行判断时,人们更会根据与其相似的典型事件进行推断。

可触及性启发法:越容易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事情,我们就认为它发生的概率就越高,合理性越强。常用此来判断事情发生的频率或合理性。例如:跟哮喘引发的死亡相比,人们更容易想起地震带来的死亡,因此人们会高估他们国家在地震中死亡的人数,低估哮喘导致的死亡人数。

       虽然这几个名称不太好记,但是作者在讲述这些理论时,加入了大量的科学实验,非常有助于读者理解。

       最后作者也告诉大家,不能仅限于知道这些概念、原理,而应该把他们运用到我们日常的思考中去,做决定前多思考,会使我们对各种信息认识的更清楚,减少做出草率决定的概率。

       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本书的翻译感觉不是很流畅,感觉翻译本身都没有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有些内容,所以读起来有些晦涩。但瑕不掩瑜,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逻辑思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