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定义:一类复杂的心理-生理紊乱过程,患者非自主地、间断地丧失部分或全部心理-生理整合功能;在感知觉、记忆、情感、行为、自我(身份认同)意识及环境意识等方面失整合,即“分离状态”;整合能力丧失的程度、持续时间表现不一。
案例:孩子在被父母责骂时“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这种分离状态是一种防御机制。
2、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研究较少,一致性结果少
(2)脑结构和功能:可能与海马及杏仁核体积缩小、前额叶功能下降;
(3)心理因素:应激性事件(重大意义的生活事件、惊恐性情绪)、幼年期创伤(不利的养育环境,精神、躯体或性虐待)、人格特征(具有暗示性、情绪化、自我中心、表演性(癔症)、幻想性特征的个体);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特殊文化环境。
3、临床分类(ICD-11):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分离性遗忘、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恍惚障碍、附体性恍惚障碍、复杂分离性侵入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其他特定或为特定的分离障碍。
4、临床特征
(1)多起病于青少年,常常急性起病,症状复杂多样;
(2)起病与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相关;
(3)部分患者具有表演性人格特征;
(4)患者对疾病常常缺乏自知力,不主动求助,常有继发性获益;
(5)共病现象突出:边缘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抑郁症、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酒依赖。
5、治疗原则
(1)对患者症状要积极关注,在整个过程中予以支持性心理治疗;
(2)寻找诱发、强化、维持患者症状的社会心理因素;
(3)分离症状的治疗可使用催眠、暗示、家庭治疗或团体治疗;
(4)抑郁、焦虑等症状予以对症治疗;
(5)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形成治疗联盟。
二、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
1、既往称为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2、重要特征:临床症状类似神经系统损伤,但查无实据;
3、在农村、低教育或低社会经济水平区域容易发生;
4、心理因素导致的应激是发作最重要的诱因。
5、临床表现:抽搐和痉挛(比如:足弓反张、口吐白沫)、虚弱和瘫痪、运动障碍、步态障碍(如:走路不稳)、吞咽症状(如:喉部梗阻)、失声症、感觉改变、视觉症状、听觉症状、意识改变、认知症状(童样痴呆,如看着桃子说是“梨”)。
6、诊断要点:
(1)起病前常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
(2)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对稳定(起因于视觉,不会变成运动觉等);
(3)症状的矛盾性;
(4)神经系统检查体征与患者症状表现不匹配;
(5)神经系统症状相关的神经电生、神经影像检查无异常发现。
7、鉴别诊断:相关器质性病变、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躯体忧虑障碍。
8、治疗
(1)早期治疗很重要;
(2)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很重要;
(3)接纳症状的同时,做好排除性检查;
(4)心理治疗很重要:认知治疗、暗示治疗(觉醒治疗、催眠治疗);
(5)伴随症状(抑郁、焦虑、失眠)可以予以药物对症处理。
三、分离性遗忘
1、主要特征是患者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信息,通常是创伤性或应激性事件,遗忘内容广泛,包括个人身份;2-6%患病率,妇女患病略高,可伴有分离性神游。
2、诊断要点:
(1)患者病前无器质性遗忘的病程,无认知功能减退;
(2)遗忘出现迅速,有症状开始的相对明确时间点或遗忘发生与特定环境、特定事件相关;
(3)遗忘的内容或时间段内发生的事件与患者有明确关联,可能导致应激状态;
(4)患者对遗忘内容之外的其他记忆保持相对完整;
(5)临床表现不能用神经系统疾病或物质来解释。
3、鉴别诊断
(1)普通遗忘或非病理遗忘;
(2)痴呆、谵妄或躯体问题相关的遗忘;
(3)外伤后遗忘;
(4)抽搐发作后;
(5)与物质使用相关的遗忘;
(6)分离性身份障碍;
(7)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8)诈病和做作性障碍。
4、治疗:心理治疗为主:认知疗法、催眠治疗、集体心理治疗。
四、人格—现实解体障碍
1、人格解体:患者感受到完整的自我有分离体验,体验到自我的整体性分离、感到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从外部来审视自我;
2、现实解体:患者感受的环境知觉出现分离体验,仿佛自己是一个外部的观察者,在观察自我周围的环境,或对现实的感知有不真实感、朦胧感、恍如隔世感。
3、好发于童年早期、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2-4倍;
4、症状:癫痫、偏头痛发作;精神活性物质;某类冥想、深度催眠状态;轻度、中度脑损伤后、无意识丧失;危及生命的经历中。
五、诊断
1、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或二者皆存在的状态;
2、人格解体状态被患者体验为一种自我整体分离、身体完整性分离、身体与精神活动分离;
3、现实解体状态被患者体验为自我对外界感知陌生、不真实,像自我置身于异度空间,观察自我周围环境。
4、在诊断过程中要进行完整评估,包括相关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和指定的药物筛选。
5、治疗:总体较为困难,SSRi类可能有效,精神分析治疗、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催眠、支持性心理治疗等一定疗效;应急控制策略、注意力分散技术、降低感官刺激、松弛训练和体育锻炼可能有效。
六、分离性身份障碍
1、既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身份或人格,每一种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自我体验,有独特的自身、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模式;日常生活中,至少有两种分离的身份能够发挥作用,反复对个人的意识和心理进行控制;所有其他分离症状都可出现在患者身上。
2、诊断(主动问诊)
(1)患者存在两种或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一种都有相对持久的感知、思维及与环境作用和自身的行为方式;
(2)至少有两种身份或人格状态反复控制着患者的行为;
(3)不能回忆某些重要的个人信息,程度不能用健忘来解释;
案例:有位患者收到因未参加考试的退学通知,但他本人却不记得未考试,反而记得很真实去参加了考试,但学校没有考试记录。
(4)这些障碍不是由于物质直接的生理作用所致。
3、鉴别诊断:诈病、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
4、治疗
(1)以心理治疗为主:精神分析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家庭治疗;
(2)药物治疗为辅:抗抑郁药物有减轻抑郁、稳定情绪的作用;抗焦虑药、心境稳定剂和苯二氮卓类药可减少侵入性症状、警觉性增高和焦虑;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减轻过度性焦虑或侵入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