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生活随笔

南京早上有雾,后来一直阴阴的,偶尔飘着毛毛细雨。看朋友圈时,得知徐州下雪了,真好,至少雾霾会少一些。

今天的高铁准点,还有很多空位(估计8:30那班人会更少,我以前做过好几次“专列”呢,不过,一节车厢只有自己的感觉也不是太好,空旷、寂寞、不真实、老怕做过了站,书也看得不踏实。)

上车没多久,我就困得眼睁不开了,这个周末两天忙着赶车,忙着迎来送往,忙着买菜做饭洗衣拖地收拾物什……真是晕头转向!

一觉醒来,到徐州了,儿子竟然还在带着耳机听歌,浑然不觉已经该下车了!幸好及时醒了,要不就到济南了!

感谢老娘,回到家已经把饺子做好了。

迅速吃完,开始今天的阅读——《少有人走的路》

第二部分,谈的是“爱”。这是个貌似简单,但很微妙高深的主题。

我的思考是:爱是分种类的,有理智与冲动,溺爱与淡薄,精神与肉体,舒服与沉重,自私与无私,目光短浅与思虑长远……所以,我们常常打着“爱”的旗号去做的事,未必应该理直气壮,理所应当。就像我一厢情愿地要送儿子去上大学,但是他本人并不同意一样。是呀,我凭什么剥夺他只身探索未知生活的权利。所以,再三斟酌,就老老实实在家看书练笔做课题吧。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给“爱”下了个定义: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这样来看,“溺爱”的可能根本不是爱,而是害了!

派克的分析很有道理:

1.    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比如,孩子需要自己学会独立坐公交车、长途汽车、火车、飞机,而做父母的就是不愿意放手,哪怕孩子已经十五六岁,甚至十七八岁了!这应该就不是“爱”的行为了。

2.    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爱是在帮助别人成长和进步的同时,自己也在同时获益。

所以,那种“我不行了,希望你能实现爸妈多年前的梦想”的认识,都是“伪爱”。

3.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

我们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常有以牺牲自我来换取孩子感恩的做法,这样做的确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无私无我,但是,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让孩子愧疚与负罪的层面,不知道如何拿捏分寸火候,怎样才算适宜呢?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清楚。

4.    爱要付出努力。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就像在打卡圈打卡一样,只有践行者才会真正受益——前天没在打卡圈打卡,罪过!就因为和家人谈一件事,竟然就错过了那最后的上传时间!

5.爱是一种意愿。是主动选择,而非被动的强迫。这一点很好理解,也表示认同。

儿子临睡前问:你为什么老熬夜?

我回答:我要完成阅读和练笔计划。

他说:但是这和熬夜不是必然联系。熬夜是错的,错的就不要坚持,更不能找借口。

我无言以对。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