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分的警醒与思考

题记:感谢第二次语文研课的62分,让我停下来思考与反思。我相信,走回原点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又重新找到了起点。


王海绵还在吗?

我不叫王海绵,我叫王晶晶。但是,我喜欢王海绵。这是一位卓越姐姐写给我的:“为什么叫她海绵女孩儿?当然是和电视里的海绵宝宝没有关系,记不清在哪本书上看到的故事说是一个女孩儿拼命地学习,不仅仅是从书本,还从身边优秀的伙伴学习各项技能,作者把这种女孩儿称作‘海绵女孩儿’,晶晶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学习的狂热让我惊叹,便把“海绵女孩儿”送给了她。”从此,我有了另外一个名字:王海绵。

18年9月入职,19年9月因为机缘加入了新教育。正是因为错过了走进教师队伍的5年,我清楚:我对教师的热爱不是因为一时的激情,不是初入教师队伍的好奇,不是为了赢得领导的赏识。兜兜转转5年后,才发现教师是我梦想的职业。我更清楚,错过了黄金5年,必须压缩自己的成长期。也许,在身边同事、领导眼中:上进、努力、有韧劲。可能都记得在开发区教师队伍中有一个热爱长跑并且在迎新长跑比赛中连续两年获得女子组第一的疯狂女子。入职一年后,来到城区小学交流,参加了“国培”……这一切,在别人眼中,可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可是,我没有做什么,只是坚守良知做着自己。

而此次选择语文研课,也正是因为国培收获:要努力做个教材通,研究教材要在路上。可是,虽然有优秀陪伴,自己却做不到自律,得过且过。两次语文研课的学习,没有整理课堂实录,只是针对重点部分以及不懂地方简单做了笔记。在最后截至日期,用一天一晚上完成了《天窗》教学设计,得了80分。其实,我有些喜出望外,没想到我第一次就可以80分。就这样,沾沾自喜地我又是肤浅地学习模仿着三位老师的设计,根本没有深入思考与琢磨……

第二次作业,拖拉的我,又是在最后一天完成了作业。因为没有思路,为了不深入思考,选择了略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结果62分。其实,当我看到这个成绩时心里有些失落,因为我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我想:我感受到了疼,这种“疼”说明我还在,王海绵还在。想着在第三次课堂上要认真学习,查找不足。其实,给我启发的离不开张翠琴老师。

第二次授课中,张翠琴老师的QQ头像吸引了我,因为,我也在同样地方拍了照,当时心想:张老师也去苏州培训了?果不其然,就在昨日上课前五分钟,我在苏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公众号上看到了张翠琴老师《怀揣梦想  努力奔跑》这篇文章。我关注了她的个人公众号“仰望星空的翠儿”。也就从此刻,我向自己发问:我还是我吗?到底该如何学习?就在第三次语文研课学习前几分钟,我萌生想法:我要把课堂说孙老师以及优秀老师分享全部粘贴在文档中,为了以后方便学习。原来,当我后来看到马老师分享时,才发现:原来优秀的人早已这样做。我想说:我应该为自己高兴,因为我至少付诸了行动。从此刻起,我找寻到了自己,我要努力做好这块海绵, 虽然有时候它会漏水……

你收获了什么?

如果你认真做一事情,真得是每个字都需要推敲与琢磨。通过学习孙老师的第三次课程,愈发觉得自己遇到了瓶颈。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边学习边复制粘贴,把这节课上所有老师的发言整理到一个文档中,共17912个字,59页。昨晚学习结束后,我就在问自己:通过学习,我找到问题出在哪了吗?我深知我不能做伸手党。恰恰今天早上看到陈娥组长的那些话:“各位伙伴,与其找我要我的作业或其他学员的优秀作业,不如把上课笔记好好整理。看看别人是怎么备课的。昨天学习已经强调过,我一不会把自己的作业给你们看,二不会把其他学员优秀作业给你们看。因为这会害了你们。学习,始终靠自己消化。”是的,我的坚持是对的。课下,我再次浏览整理的笔记,貌似懂貌似不懂。在课堂最后,孙静老师的友情提醒之一“不要为了教材解读而解读。有的老师走入误区,解读写了一大堆,结果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也没用起来。切记:解读是为了更好地定目标、更好地实施教学过程。过程是主体,是最重要的部分。”我认为说的就是我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致命问题。我认识杨霞老师,就这样,昨晚十一点半我向她请教,她很热心,问我:“你找到问题出在哪里了吗?”我把我的教学设计发给了她,她告诉了我并且指出了一些问题,可是,对于小白的我来说,好像还是没有厘清问题的症结。就这样,凌晨30,带着自责、瞧不起自己稀里糊涂睡着了。

今天没有课程,我再次结合笔记进行品读,对照问题摘取关键点,谈谈我的收获与不足。曾经,我也这么想:我很努力很用心了,可是,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62分,和第一次差距也很大。如今,想想第三次作业,孙老师给我62分一点也不少,因为我完全偏离了语文要素。

一、 对比两次作业,查找不足。

其实,通过学习我清楚了,就像孙老师所说:这一单元虽然没有明确地定位为策略单元,但阅读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含有阅读策略的意思。我们的教材解读、目标设定与教学过程设计也将紧紧围绕这一语文要素展开。这一单元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运用四年级上册所学到的提问策略进行提问,同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试着解决问题。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不仅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还可以查找资料、请教别人来理解不懂的问题。

是的,我在教学设计中最大的问题是偏离了语文要素,说得直白些是因为没有明白提问策略单元如何教学,这是最致命的。而反思《天窗》一课,语文要素是通过学习渗透到教学中,而策略单元教学不一样,是要让学生们掌握运用这种学习方法。

二、摆清略读课文的位置

有时候感觉教了一年多,真是误人子弟。通过学习,我清楚了略读课文的位置。作为语文老师,要清楚《千年梦圆在今朝》略读课文的位置在哪里?它处于阶梯的什么位置?它与前文的关联在哪里?它运用方法策略的设计有没有?《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一篇略读课文,应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是我在教学设计中,却没有语文要素的痕迹,这是失败最重要的原因。

三、不能为了教材解读而解读

孙老师说:“解读是为了更好地定目标、更好地实施教学过程。”不能为了教材解读而解读。而这些话我认为一语中的,孙老师说得就是我啊!我真是解读写了一大堆,完全把解读与设计割裂开来。后来,在学习三位老师分享的作业中,我也发现:解读教材要与教学设计对接,二者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我没有明白:过程是主体,是最重要的部分。我的教材解读和教学过程完全的两层皮。

四、我的发现:优秀是相同的

通过整理、学习发现:原来优秀者之间是相通的,他们才是真正的模仿与学习。透过孙老师展示的部分设计以及自己整理发现,原来他们是在认真学习第二次课程基础上设计整理。就拿教材解读来说,都是优秀学员潜心学习下而完成。

(一)发现一:教材解读

我整理了杨霞老师和林婷茹老师的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林婷茹老师)

(一)体式确认

(二)课文分析

1.课题分析

2.课文整体解读

3.段句词解读

4.生字词分析

5.插图分析

6.课前习题分析

教材解读(杨霞老师)

(一)体式解读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内容解读

2. 段句词理解

3.语言的表达

4.生字分析

5.插图分析

6.课前习题分析

杨霞老师也说:对于模式这件事,初学者或许可以在前期可以整合出比较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一种相对固定的样式,慢慢摸索和内化过程中,走向最后的综合,化有形于无形。是啊!来到语文研课本身就是学习,可是,有些环节需要从模仿开来再去内化吸收,形成自己的东西。关于课文解读需要我思考琢磨。因为,你都没有形成固定的体式呢?

(二)发现二:学情分析

孙老师指出,再学情分析上,要围绕“学生学习本文的已有基础能力;理解和掌握本课可能存在的障碍和困难;本课预设学生提升点”这个模式来设计。是的,在第二次课程学习后,我就记住了孙老师说的这三点,可是,我却没有真正领悟到,如果遇到不同的课文该具体如何操作与设定。我整理出林婷茹老师的学情分析。

(一)具体学情分析

1. 识字写字能力

2. 阅读课文能力

3. 课堂互动交流能力

4. 提问的能力

5. 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查找资料的能力

7. 品词析句能力

(二)本课预设学生提升点

1.识字写字能力

2.阅读课文能力

3.课堂互动交流能力

4.提问的能力

5.解决问题的能力

6.查找资料的能力

7.品词析句能力

其实,我还有疑问,这些方面是适合每篇课文吗?是不是结合每篇课文的训练点有选择的取舍呢?

后记:学习在路上

其实,第二次作业的62分,于我而言,不仅仅是分数的多少,更是让我找寻了自己。找寻到第二次作业的不足,更让我发现自身的差距。优秀的老师都在努力前行,你有说明资格不努力呢?有优秀学员分享的备课经历,有孙老师的分享的经历,我想:有优秀陪伴,卓越的引领,我不应该掉队。加油!王海绵!

你可能感兴趣的:(62分的警醒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