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的重要性之王阳明书信(转)

图片发自App


正德九年(1514年)秋,我的弟弟守文来到南京跟随我学习,我特地告之以治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志。守文于是便请求我按照顺序阐述立志这件事,以便好让他得以时时刻刻阅读体会;而且要求我要用浅显、容易理解的话写出来,这样方便加以透彻地了解。所以我写了这篇《示弟立志说》给他。

关于学习这件事,最重要的莫过于先立志。如果没有树立起坚定的志向,就像种庄稼没有种它的根,而只是徒劳地从事培土、灌溉等工作,尽管非常劳苦,却没有什么收获。世上之人之所以凡事都敷衍应付,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一味从众习惯于错误的事情,最后他们一无所成,终归于卑下平庸的结果,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志向没有树立的缘故啊。所以程颢说:“一定要有追求必为圣人的志向,然后才能够与他一起学习。”一个人如果真的有追求必为圣人的志向,则一定会思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难道这不是以他的心非常纯粹,充塞于其中的全是秉承于天的道理而无一丝人为的欲望吗?既然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惟有修养他的身心,达到完全与天地的规律(天理)融为一体的境界,而没有一丝的人欲,则我要想成为圣人,也只有遵循这个原则而已。要想使此心达到纯粹是天理流行而无一丝人欲干扰的境界,则必须先摒除那些过分的欲望,而存养天地大自然运行的道理。要摒除欲望的干扰而存养天理,则必须探求怎样去除欲望而存养天理的方法。而要探求去人欲、存天理的方法,则必须求正于已经明白道理的人,在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中去研究它,而凡是所谓做学问的功夫,都要了解了解,然后可以有所收获而去与别人讨论它了。而这也有不能够自我控制的地方。

图片发自App

对于所谓的求正于已经明白道理的人,既然认为他已经懂得这个道理而以他为师,学习时则应当专心致志,惟以老师说的话作为行动的标准。当听到老师的话与自己所想的不符合时,不可以轻易放弃不理,必须认真地思考它;如果思考不出结果的话,又与老师一起辩论它;一定要达到非常了解的程度,不能让生起的疑惑留存在心中。所以《礼记》上说:“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如果对老师没有尊崇笃信之心,则一定会有轻忽怠慢的态度。对老师说的话,如果光去听而不加以思考,就像不听一样;如果听了思考得不仔细的话,就和没有思考一样;这样虽然说是以他人为师,但就像没有老师一样。所谓在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中去研究学习,古圣先贤留传下来的训示教诲,没有不是教人除去人欲而存养天理的理论和方法,如《五经》《四书》这些儒家典籍,就是古代圣贤所传下来的。我只想去除我心中的欲望,存养我心中的天理,但不得其方法,所以才在圣人的典籍中寻求这个道理和方法,想到这里,则在打开书卷的时候,真的就像十分饥饿的人对于食物一样,只求一饱而已;也像重病之人对于良药一样,惟求痊愈而已;也像在黑夜中走路的人对于明灯一样,惟求照亮而已;也像腿脚有毛病的人对于拐杖一样,惟求能够帮助自己行走而已。我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曾有一些人只是从事机械地记忆、背诵、讲述、解说这些事,成为造成口耳之弊的工具罢了!立志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孔子已经是圣人了,他还这样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我十五岁就有了要学习圣人之道的志向,但直到三十岁才真正树立起来。”)孔子所说的“立”,就是指志向真正确立起来。虽然到达“不越出规矩”的境界,也是志向不越出规矩。树立志向怎么能够以轻易的眼光来看待呢!一个人的志向,像是气(人体能量)的统帅,也像是人的生命。打个比方,志向对于人来说,就像树木的根和山泉的源头一样,山泉的源头不畅通则水流干涸,树木的根系得不到培植则树木枯萎,同样的,生命得不到接续的话人就会死亡,志向不确立的话神气就会昏散。所以,君子的学习,无时无刻不以立志为最重要的事。要端正目光盯住这件事,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见;要侧起耳朵来听这件事,其他之事充耳不闻。就像猫捉老鼠一样,也像母鸡孵蛋一样,精神和心思全部凝聚融结在这一件事之上,而不再知道世上还有其他事,然后这个志向就能经常保持在心中了,这时自身的精神、气质达到精细明察的状态,对于文章的含义和事物之理常能很快地加以觉察和理解。头脑中一有私欲萌生,自己在心里便能马上知觉,自然就容不得这些私欲继续在头脑中存在了。所以凡是有一丝私欲萌发出来,只要责备自己志向还没有确立起来,此时私欲就会马上消退;当觉察到有一毫不良习气将要萌动,只要责备自己志向还没有确立起来,这时不良习气的影响就可消除。同样的,有时懈怠之心产生,责备此志,即消除懈怠;疏忽之心产生,责备此志,即不疏忽;浮躁之心产生,责备此志,即不浮躁;妒嫉之心产生,责备此志,即不妒嫉;忿恨之心产生,责备此志,即不忿恨;贪婪之心产生,责备此志,即不贪婪;骄傲之心产生,责备此志,即不骄傲;吝啬之心产生,责备此志,即不吝啬。大概没有一刻不是自己立志、责志的时候,没有一件事而不是自己立志、责志的地方。所以责志的功夫,它对于去除一个人过分的欲望,就如同烈火燎烧毫毛一样,一烧即无;也如同太阳一出来,那些妖魔鬼怪就消失无影了。自古以来,圣贤都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法,虽然理论和方法虽然好像有点不同,但其用功的根本方向还是没有任何差异的。《尚书》上说“惟精惟一”, 《易经》中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说“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说“忠恕”,子思说“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说“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然他们好像每个人各说各的一套,有着不能够勉强看作一致的地方,而当你寻求它们的要领和最终归宿,则又是相互一致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道本来就是同一样事物而已。大道既然相同,则大家的心也相同,大家的心相同,则他们的学问自然也相同了。而其他始终不相同的学说,都是异端邪说啊。

后世学者最大的忧患,尤其在于没有一个坚定的志向,所以今天以立志写一篇文章。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无不是“立志”两个字的体现。因为一个人终其一生做学问的功夫,只是确立得这个志向而已。如果以这种说法而对比“精一”之义,则字字句句都是精一之功;如果以这种说法而对比“敬义”之义,则字字句句都是敬义之功。再与其他诸如“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法相对比,没有不吻合的。只要能够真心实意地去体会,然后就会相信我所说的并非虚妄之说。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立志的重要性之王阳明书信(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