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問題都有解決辦法

所有的問題都有解決辦法,前提是你弄清這個問題的源頭在哪!

最近在讀一本武老師的書,讀的如癡如醉,書中的觀點特別普實也很接地氣,揭示了很多“真理”,加引號的原因是我自己這麼認為是真理,在我和我的家庭得到了應徵,血淋淋的揭示了存在表象下的真實心裡活動;

武老師从實際存在的社會現象解讀了人們的心裡,跟別的大咖名著相比(武老師也是已知特別人類),一定要對比的話,我覺得著作譯本更像在看別人的事,這本書从國人的角度出發剖析的透徹而且貼近生活,感覺就是在説自己的事情;

讀書是為了明理,不是為了憤世嫉俗,因為有之前心理學教育學以及個人育兒經驗方面的積累,看過這本書我理解什麼叫做更多角度的去看待問題,而往往我們看到的都是問題的表象而非事情的本質;

而作為媽媽所看書不為做研究,一定是為我所用,讓自己和親人更好,我所停留的層面便是“實用”,書中提到的“共生”“全能自戀”“控制欲”“感覺&事實”“中國式好人”……這些熟悉的詞背後的心裡串聯在一起就能解釋很多自己覺得不妥但又說不出是為什麼的問題;

先說說“控制欲”“感覺&事實”

我個人有“控制欲”和“完美主義”一直都是知道的,因為有學習有覺知我在發現自己有這樣的苗頭時就會及時調整,這次做了更深層的剖析,為什麼會有這兩個特質?因為內心的“全能自戀”,就是覺得自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這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我在看到孩子洒了牛奶自己沒有把事情做好的時候會發脾氣,責怪自己“攻擊”他人;

“控制欲”強並且全能自戀的人無法容忍自己的世界失控,牛奶洒了沒有把事情做好就是失控的表現,沒在的“全能自我”坍塌,直接的在外反應就是“攻擊”;一般完美主義的人同時也是控制欲超強的人;

很多人都不太分的清“感覺”“事實”,就這個問題我結合“控制欲”的問題想了很久,在和身邊的朋友談關於“對孩子的包容和愛”的問題時給了我啟示;

一下引用一下朋友的話

“说到爱和包容才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包容看包容啥了。爱我们肯定都爱孩子的。孩子现在很多是非黑白还不懂,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也不可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我们该出手时就要出手。。。我们自己也管理好自己。”

說的不无道理,孩子的行為規範習慣等等在早期行程階段需要父母的參與,但其中説的“是非黑白”是誰來界定,這個很關鍵,父母一定是根據自己的認知奉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標準來引導自己的孩子;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管理”孩子一方面出自害怕,一方面出于“控制欲”,

常見的話語有“我是你媽,你要听我的。”(控制欲)

“你要是怎樣怎樣你以後會怎樣怎樣。”(擔心害怕)

這樣到底是感覺還是事實呢?

拿一件前兩天的事情來說,

第一件事我帶孩子去機構上課,出了停車樓需要坐手扶梯到地下一層走過一個通道才能到達機構,一出電梯他就開始在地下一層的通道里奔跑,我正好接一個電話,講電話的兩分鐘內他已經跑到長達兩百米地下通道的盡頭,雖然還在我的視線範圍內,但有一個“他這樣亂跑會丟”的假設出現在我的腦海,一團火立即開始燃燒讓我失去理智,我通常的做法會大吼他回來,這次因為距離太遠,我撥通他的電話手錶,告訴他“你不立刻回到我的身邊我就把你留在這里”(這種威脅我最近用的挺多,因為很奏效,但是不到一分鐘我就會內疚,一定有更好的方式)他立刻奔跑回我身邊,然後乖乖牽著我的手,一路到機構都顯得很聽話;

第二件事是上完課吃飯的時候,他要喝可樂,我就滿足了他,他喝一半就開始用吸管往瓶子里吹气,可樂被吹了气沖上來溢出了瓶口,洒在桌子和身上,我內心知道他有很強的探索慾望,但是因為我無法容忍衣服和桌子弄髒這種“失控”的場面出現,我就開始大罵,并威脅“以後再這樣就不要再喝了”,但是過了兩分鐘冷靜之後我又開始內疚,我真的深深的知道用“威脅”的方法在長遠來說衹能讓孩子更叛逆;

以上兩件事乍看都是因為情緒失控所導致的,但沒在還是因為自己的控制欲,

在承認自己有“控制欲”的前提下,我把這兩件事分為“感覺”“事實”

第一件事我看來是事實,這樣離開太遠確實會有走失的可能,因為害怕失去承受不了這個自然後果這個問題一定是要慎重,但在和孩子的溝通上需要調整方式,同時我也想到孩子這個年齡階段有想要掙脫獨自探索外部世界的內心需求;

後來又溝通這件事的時候我說“以後要在媽媽的視線範圍內,不能离太遠”

他回應説“我是能看到你的,看不到到你就停下來了。”孩子的內心是有自己考量的,因為我當下的坏情緒阻止了孩子的表達;

第二件事完全就是感受的範疇,因為見不得這種“失控”,就給孩子扣上不講衛生,不禮貌,不懂事的標籤;

我對自己的剖析和認識理解層面就到這裡,或許講的不到位,不過心中有了這些概念和意識之後,从周一開始我對自己和孩子的“失控”都呈現出更加寬鬆的態度;

之前會因為孩子在幼兒園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奔跑,喊叫的問題而焦慮,然而也从星期一開始,我接受了,因為活力和探索欲是孩子的天性,他們需要向外探索尋找鏈接點尋找自己和社會相處的方式,一味的壓制孩子的天性到頭來得到一個毫無生氣的孩子未免得不償失;

接納自己和孩子都不完美,然後再一點點提昇自己,唯有愛和包容看見孩子的需求才能讓孩子的生命體充滿陽光。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有的問題都有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