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

和菜头说,这是一本好书。

读这些信时,我正处于傅雷先生的孩子读这些信的年纪。在这个年纪里,要面临的抉择很多。我想从这本书里看看大名鼎鼎的傅雷写的是什么。

关于家书,我听过《曾国潘家书》,但没读过。

对于家书,之前我是这么想的,家书的内容,对家人有沟通的作用而已,我一个外人去读它,估计没什么意思。况且那会儿也不知道怎么挑书,在我眼里,这些家书跟《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狼道》、《厚黑学》、《哦弥陀佛么么哒》等等没有任何区别。至于《曾国潘家书》,曾国潘的时代距现在都有一两百年了,清朝的人,对人对事的处理方法未免也太过古老,不合时代了。不过又想起吴军先生推荐《红楼梦》时讲的,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所以没有到了我们这一代就过时的道理。家书也如此吧。

不久之前读了吴军先生的一本家书,叫做《态度》。书里提到了曾国潘、傅雷等人的家书。吴军先生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多沟通。家族中父母应该把智慧传给下一代,不要万事都要让下一代从头开始。另外,用书信的方式和子女沟通,用文字来表达通常经过深思熟虑,不像聊天随意,这样子女对父母的建议更容易接受。我想看看别人家的父母传了点什么给后人。

谈回《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里,傅雷大大小小的事都跟傅聪说,事事都想过问。傅聪长年在国外,从信中可以看出傅雷思子心切。特别是傅聪出国初期,傅雷给傅聪的信非常频繁。不过傅聪的回应却没有如傅雷那般热烈,这让傅雷夫妇时常感到担心,有时是落寞。我不知傅聪回信少的原因。

从和菜头的陈述中得知,傅雷对傅聪幼时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甚至会有暴风骤雨般的体罚。据我自己的经历,我推测这是傅聪很少回信的重要原因。从父亲和儿子的感情联系上来说,我认为傅雷是失败的。从傅雷身上能看到旧式专制型家长的模样。我想,不管信奉传统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也好,即兴发挥动手也好,专制和暴力无论如何都会削弱两代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关于专制,傅雷在信中也有提到,不过想起来是非常懊悔:

我教育子女的方式非常严格,非常刻板,甚至很专制,我一直怕宠坏孩子,尤其是聪。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用了上一代的方法及很多其他的方法,犯了无数过错,使我时常后悔莫及,幸而两个孩子都及早脱离了家庭的规范与指导。

我不知已经当了父母,或者将要为人父母者,不吸取这样的教训,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对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公平。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幸。有前人的经验教训,就知道怎么做是错的,不要凡事都亲自错一回才来后悔,那时可能已经来不及了。子女也长大了,父母也老了。痛苦的也痛苦了,后悔的也后悔了,可是谁能得到第二次机会,让孩子再从小长大一次,别那么痛苦,让父母从头养育子女一次,不那么后悔?养孩子之前还是要多看点书啊。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待孩子的观念不同。西方人把孩子当作是上帝赐给自己的礼物,东方人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这可能是我们在孩子的养育方面更加专制的原因。但不管出于什么理由,由于伤害带来的隔阂,很难弥补。正如书中展现出来的,傅聪离开傅雷之后,傅雷先生近乎用乞求的方式,希望得到傅聪多一点的回应,而傅聪的回应始终寥寥。除了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不过度干涉,大大小小的事都过问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得到一些教训?傅雷对小小的傅聪不那么凶,下手不那么狠,也许是另一种结果?感情好一点?

因为是书信,原本不以出版为目的,多少能看到傅雷作为一位老父亲的真实想法。

书信中有大量这种话: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想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与新路放在两个盘里很精密的称过。
事先多问问老师意见,不要匆促决定。决定后勿轻易更动。

这些话说是很容易的,但没有具体的建议,说了就等于没说。不如不说,因为这样十分啰嗦。

去年下半年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在两件事交接期间出现了一些噪音,结果就出了意外,短时间里改变了原计划,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到现在还有后遗症。倘使当时有人能给具体的建议参考,或许不至于匆促从广州回到百色,以致后面经历了挺长一段时间的痛苦。

但既认为自由是对的,那么路就应该由自己选择自己走,能指望谁给你答案?或许再久一点回头看,听别人的建议做出的选择会带来更大的痛苦。谁能预先知道?所以不能抱怨没人给你指路。

去选择,去体验,去疯狂,去感受痛苦和快乐。

如果你尊重生命,那应该少经历一点糟糕的事。还有,不要让生命一直空白。

你可能感兴趣的:(《傅雷家书》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