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博弈》

这本书教我们:从欲望的钳制下重获自由。大脑上瘾有两大机制,其一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我们接近之前跟奖励关联的行为,避免之前跟惩罚关联的刺激,通俗讲法是趋利避害;其二是主观偏差,一种行为重复得越多,我们就越会以一种存在偏差的镜头看世界,在生活的大多数时候,我们盲目且反射性地做出符合自己主观偏差的反应。

作者概括出六种不同类型的上瘾:

1.直接上瘾

哪怕存在不良后果仍继续使用,如抓挠伤口,对尼古丁、酒精、药物上瘾;

2.技术上瘾

错误地把思想的兴奋感当做了真正的幸福,如痴迷自拍,社交网络上瘾;

3.对自己上瘾

自我就是相信是自己的那个人,是在一生当中的奖励式反馈中建立的,如沉迷自己观点,自恋型人格;

4.分心上瘾

这个就恐怖了,有数据统计,5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工作时经常分心。分心让我们错失当下,压力水平上升,如手机依赖,做白日梦;

5.思考上瘾

冥想者训练自己注意到这些体验,但不沉迷其中,只是单纯观察它们本来的样子,不被思想绊倒,思虑过度;

6.对爱上瘾

如果始终认为爱总是聚焦于自我,那我们就漏掉了爱更广阔、更深刻的意义层面,会习惯性追逐,满足多巴胺,后扣带皮层活跃。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个方法,要学会全神贯注。佛陀说:“众生眼里是福,尊者论为受苦。众生眼里是苦,尊者视为幸福。”我们总是错把诱发压力的行为看成是能带给我某种幸福的东西,不停地重复。作者建议:“让正念和兴趣这两根棍子一起摩擦,5步之后,火苗就燃起来了,精神也自然而然地集中了。”
第二个方法,我们选择刻薄还是选择友善,这将决定你思维的放松程度。有一个挡门实验,在小区里,你为后面的人挡着门,对方走过却没有说谢谢你会生气吗?如果生气,说明不是发自内心的给予,只是交换而已,而真正的友善在挡门的回报在那一刻就结束了,并不需要谢谢。
第三个方法,寻找心流。将思绪引向对象,盯着这个对象,关注它,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以只是一个念头,让思绪停留在对象上(维持、延伸)。然后寻找,产生兴趣,感觉此刻就很好(一种喜悦)。最后,让思绪与对象统一(固定)。
最后一个方法,训练韧性。弹性+坚强=心理韧性。我们绝大多数的决策是自动化做出来的,而这个自动化决策的过程就是跟我们的心理韧性在作战。有句话很有意思,叫做“人在坑里,别继续挖”。而韧性就是让你先停下来,有时候放手更有效。
“未来就是此刻”,作者总结说,“通过学习正念,人们可以学到在生活过程中秉持更强的觉知和关怀,对是否参与各种行为做更有意识的决定,而不是无意识地按下让多巴胺喷涌的杠杆。他们可能会找到一种更幸福更健康的生活,告别从前充满浅薄兴奋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欲望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