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爱育最大差别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带来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人群中的儿童观:①孩子不是空罐子②孩子不是一张白纸③孩子不是玩具④孩子不是麻烦⑤孩子不是上帝⑥孩子是一颗种子…
我们可能会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的时候就灌输给孩子许许多多的知识,比如在外出的时候,借此机会大量的给孩子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只要醒着能看的东西,他们一定会看能拿的东西他们一定去拿。孩子的经验是个人通过探索,总结归纳提炼出来的,这是直接经验。孩子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而获得经验。
我们必须学会敬畏孩子。养育孩子需要学习,需要了解孩子的自然规律,每个孩子的自然规律都不一样,因为他们是独立的个体。
秩序敏感期是儿童出现的第一个敏感,其他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从三到四个月就开始了。孩子喜欢秩序是由于急切需要一个精确的有所规定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才能将自己和自己的知觉归类。建立安全感为孩子的安全起航。
婴儿第一个使用的器官是口。当孩子能够把手伸进嘴巴里去吃的时候他就开始了最初的探索。
在我们不了解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孩子吃手太脏,但是我们成年人一些嘴的不良习惯,如吐唾沫、啃手指头、吮嘴唇、吃零食、讽刺挖苦别人、对他人进行语言暴力等都有可能是口的敏感期得不到满足而遗留下来的问题,更有可能是孩子不愿意在用自己的手去做什么,就是不愿意再动了。
对自由理解的误解成人没有一个良好的自由观,无法确定给孩子自由边界的模式,造成了很多孩子由于得到过分的自由,没有获得很好的教养,出现了教育上的漏洞,最终造成孩子的行为问题。
让我想到了蒙台梭利的一句话当孩子还没有发展起控制能力的时候,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与自由观念相违背的。
当我读到当孩子的内心失去自由时,阿米尔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电影中的阿米尔 没有母亲,父亲是一个对孩子很严厉的人,有一天阿米尔的叔叔来了,此刻的阿米尔刚刚从外面放完风筝回来,他怕父亲看到,在楼梯上的一半的时候,阿米尔听到父亲在向他的叔叔抱怨说他是如何的没有出息、不勇敢、危险的时候不能够挺身而出。
有一次阿米尔跟小朋友的风筝比赛中得了冠军。但他还是不自信非常的畏缩,他的好朋友仆人儿子哈桑去捡了那个的风筝,在这回家的路上被三个大孩子堵住了威胁他们说,交出阿米尔的风筝,在此刻,阿米尔却躲在安全的地方,把一切都看在眼里,这时候的他竟然离开现场逃回家了。
之后,阿米尔便想办法去栽赃哈桑要把他赶走,因为哈桑的存在,让他比较出了自己的软弱,胆小,他担心这件事情被父亲知道会对他更加不满,他已经没有了母亲更担心失去父亲的爱。
哈桑却与他恰恰相反,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也没有高的身份,但他却获得了爱和自由,他是勇敢的,因为他的父亲相信他,他用不着撒谎或栽赃别人获得活下去的理由。
我们一定要给我们的孩子心灵的自由,让他们在任何的时候都会自己而骄傲,成为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去鼓励他肯定他。让我想到了孙景祥老师的讲座:爸爸应该这样对孩子说:“孩子我不怕你犯错,我更希望你能够在错误中去成长自己。”
如果我们只给孩子自由不给孩子原则,孩子想做什么都可以,孩子在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后并不快乐。
但是我们给孩子自由,不能给孩子无边的自由必须给孩子有边界的自由,那么。自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有人群就会有规则,孩子将来必定要进入人群,对群体规则一定要了解并能够自律的遵守,才能在未来的群体中被群体接纳,不会由于自己的行为造成人群对自己的评价不好。去人群中摩擦碰撞,不断的修正,克制自我。
给孩子建构原则时必须严格而不是严厉。温柔而坚定的坚持自己。比如买冰淇淋时,孩子想要可以买,但只有一个,多了没有。这个时候,孩子一定会发脾气哭闹,我们就在一旁平静的看着他,坚持自己的想法:你想吃冰激凌,妈妈已经给你买过了,冰淇淋吃多了会肚子痛,只能吃一个…
在家中或教室辅助我们建构原则的,还有反思角
利用反思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①事先向孩子宣告反思角的规矩。
②不带评价的向孩子陈述他的行为。
③带到反思角时要再宣告一次规矩。
④反思结束后让孩子跟你说对不起。
在给孩子建构规则与孩子倾听的过程中,是对我们内心力量的一个考验。
我们可以选择与孩子进行毅力较量的方式,使孩子最终自动放弃那个目标,如果再去就再重复一次,直到孩子再也不去为止。使孩子产生自律而不是他律。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孩子怎样攻击你都要保持心情的平静,和面部的平和,无论他怎样挣扎,面部表情都不要狰狞。在孩子放弃后跟孩子一起快乐地离开。
不能给孩子自由的12个方面:
(1)错误对待他人的态度
(2)不好的生活习惯
(3)对他人的身体和财物的蔑视和破坏
(4)不遵守群体中已成的道德规范和规则
(5)对人群氛围的破坏
(6)对家长老人的不敬语言和行为
(7)在有人身危害的环境中
(8)在出现了明显有碍发展的问题上
(9)孩子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行为探索
(10)面对自己可能会造成伤害的事物时
(11)故意的,为了破坏而破坏的行为
(12)妨害了别人自由的行为
我们不仅强调要给孩子自由,还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很多时候我们在爱的感觉引领下为被爱的人做的事情却是对对方没有任何益处的。
① 公式化的爱(上班族的爸爸妈妈觉得自己工作忙,与孩子相处时间少。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到了工作的时间又不得已和孩子分开。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非常委屈和不满,只要以后跟妈妈在一起就会找机会发泄情绪。不愿意自己做工作软塌塌的,没有力量只等着妈妈回来跟妈妈玩,家长看似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爱是索取的爱,这样的家长是索取者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利用孩子。)
②求助型的爱(这种家庭要不是离异要不就是家庭状况糟糕,把自己得不到的那种爱给了孩子,把自己需要孩子当成了孩子需要自己,拿孩子来补充自己能量的爱。)
③焦虑型的爱(童年有阴影的家长,每天找各种细节担心孩子)
④仆人型的爱(体现在老人身上的偏多。在家中把孩子宠成小公主,小皇上,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群体会以高贵的身份与群体进行交往,很少顺应别人,不能感受别人的需要,也从来不知道怎样服务别人,被群体排斥产生受害感、自卑,要么横行霸道、蛮不讲理。)
⑤偏执袒护型的爱(见不到孩子受一点儿苦。不能看见孩子哭,无条件顺应孩子的要求。本来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家长总是取而代之,孩子便停留在依赖家长的状态上,久而久之,孩子会无视大人的权威。在外面会表露出恐惧,不自信。)
⑥过度保护型的爱(怕孩子摔倒受伤,这种家长往往是有许多忧虑的人,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危险,除了家人其他人都不能相信。对于危险信号总是很敏感,长大了哪怕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会紧张不安。)
孩子需要的是我们正确的爱,正确的爱不是无条件的机遇,而是无条件的接纳。正确的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行动,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有效的帮助。爱是一种决心,决心等于意图加行动。让孩子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意图加上所有的为达到这一目标的行动,等于我们对孩子的爱。
在未来教育孩子行走的路上还有很长,让我们在行走的路上为孩子和自己找到一双合适的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