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反思—收获

        今天是我日更习作第33天。

        昨天的日更题目是《与孩子相处》,写的是我养育儿子的感悟,今天写一写我养育女儿的过程和思考。

养育女孩

        结合我读的书目,反思养育女儿的过程,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认知和收获。

        写之前,我重新翻阅了樊登曾经讲过的三本书。第一本是澳大利亚著名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的《养育女孩》,第二本是美国注册婚姻和家庭治疗学家卡瑞尔·麦克布莱德的《母爱的羁绊》,第三本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吉尼亚大学教育学副教授梅格•伊的《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对这三本书,我印象深刻,当时收听樊登解读后,心灵受到极大触动,联想到我和女儿的相处和关系,反思了我养育女儿的过程,有很多感悟和体会,因手懒,没有落笔。

        我25岁时生下女儿,从怀孕的喜悦到初为妈妈的惊喜和用心,毫不含糊,整个月子照顾孩子,周到细致,亲力亲为。婆婆和老公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使我出月子后的体重长到了130多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正如《养育女儿》一书中所说,女孩的发育水平比男孩早几周,在说话、写字、画画方面,女孩能领先男孩6~12个月。我女儿小时候说话早,当第一声妈妈从十一个月的女儿口中喊出时,我激动万分,现在我仍然能想起她站在儿童推车里冲我喊“妈妈”的情形。一周岁零两个月,说话已非常流利,开始教她简单的唐诗,诸如《春晓》《咏鹅》等,前一天晚上一起读几遍,第二天早晨醒来,她开始自言自语,全部能背下来,我欣喜不已。但我没有刻意发展女儿的潜力,没有注重和她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印象中她一周半时能流畅地背诵十多首唐诗了。

母女

        休假五个多月后上班,雇钟点保姆照看,和婆婆在一起吃饭,大姑姐带儿子经常过来,一大家子其乐融融,一直到我女儿三岁多,我们搬家到自己的独院,仍然和婆婆在一起吃饭。

        反思那时,对“如何养好孩子”“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和孩子一起成长”等问题没有一点儿重视的意识,主要就是让该子吃饱,不知道讲究营养,随着自己的脾气养育,现在想起来很可怕。就这样,女儿到三岁多,已经认识许多字,学了不少东西。印象中,学什么都接受很快,所以进幼儿园时,征求幼儿园院长和家人意见,一致同意直接进幼儿园中班学习。中班已有作业,一开始女儿有些吃力,我的急躁情绪在这个阶段对女儿爆发不少,想来还是没有任何育儿知识,更不知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智力和发育会造成什么影响。

      《养育女儿》书中说,2岁-5岁是女孩探索世界是否有趣快乐的阶段。但我不知,没有使女儿尽情探索,反而压抑了孩子的快乐。但女儿学习一直不错的结果掩盖了我教育的错误,我一直像要求大人一样地要求她,不喜欢她不乖,不喜欢她哭闹,只要她不乖或哭闹,就非常严厉地制止,压抑了孩子坏情绪的发泄。

可爱

        聪明的女儿在幼儿园从中班顺利升入大班,大班基本就是一年级的课程,记作业,做作业,女儿非常认真,不用我们操心,每天从幼儿园接回家,先写完作业,再看动画片,学习习惯非常好。

      95年国庆节假期,我带着5周半的女儿、大姑姐带着儿子,和我公婆一起开车去西安游玩,路上,女儿除了睡觉,吃些东西,就是看前面奔跑的汽车车牌号,然后口算车牌号码数字相加得数,算得特别准、特别快。所以彼时秋季学校开学招生时,征求家里人意见,一致同意升为一年级。

        小学时期,一路顺利,虽不拔尖,但一直名列前茅,此时我因要照顾儿子,她住在了奶奶家,上小学期间,由退休在家的爷爷接送,当时我和老公都以工作为主。现在想来,对女儿的关心,就是大概了解一下学习情况,并没有注意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养育女孩》书中说,5岁-10岁是女孩与人交往,跟他人是否能好好相处的关键时期。由于自己的无知而忽略了这些,仅关注了她在奶奶家的吃住和她的学习成绩,其他没有也不知过多关心。

女孩

        小升初时,大多学习优秀的孩子都离开县城去市区上学,和她玩得不错的同学都决定要去。12岁的她懵懵懂懂地表示也想去,当时我给她说,自己的事情,一定想好,拿定主意,想去可以去,但不能来回折腾。最后考入金华中学初中部后又到邢台一中高中部,逢公休日接回家,这六年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对她内心的真正想法,我从未深入过问,见面主要了解学习情况,也隐约觉出她有时不快乐或有心事,但没有重视,一直让她自己承担和化解。《养育女孩》书中说,10岁-14岁,正是女孩了解内心,发现自我,发现真正快乐的时候。可是我的严厉和“不懂”,导致孩子不敢和我过多交流,错过了最好的交流化解青春期心事的机会。《养育女孩》书中还说,14岁-18岁时,女孩和朋友发生别扭后没那么容易走出来,她需要家长关心她,抚慰她,母亲是她社交上的领路人。但我没有做到。

      《养育女孩》书中说, 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所有的孩子都具有某种火苗——天赋、性格或承担某项任务,他们能从中得到巨大的快乐,父母的任务就是发现和强化孩子的火花,这些火花能够使孩子们在学校表现得更快乐、更自信。其实,女孩的青春期,大脑前额皮质的控制中心还没有“完工”,当她有压力、紧张时,大脑的“杏仁核”——冲动和情感反应的中心,就会马上控制她。这时候她们仍然需要父母,而不是朋友。但是,恰恰在女儿青春期时,我没有重点关注她,关心她。

关注

        在女孩不同的人生阶段,她可能会崇拜妈妈、敬仰妈妈,但也会憎恨妈妈、指责妈妈,但没有女儿会认为妈妈不重要。“镜像神经元”的原理就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看到的他人行为转变成为自己做事的方式。所以,做女儿的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妈妈,尤其是某些方面,比如脾气性格和行为习惯。所以,作为妈妈,在女儿的人生旅途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爱来自父母,伤害也往往来自于父母,有些伤害是有形的,有些伤害是无形的,而这些爱与伤害也会遗传下去,如果没有意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会代代相传。

      《母爱的羁绊》一书曾使我泪流满面,我开始正视和剖析我的问题:我是否存有强烈的自我关注?对女儿某一方面过分?是否内心深处要求女儿必须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事情?是否总觉得我做什么都是最好的?是否总希望别人都按照我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是否总是孤芳自赏?当女儿难过的时候,总会说应该坚强点,而不怎么去安慰她、理解她?是否更在意事情看上去好不好,而不是问她感觉怎么样?在女儿出门之前让她收拾得漂漂亮亮,是为了给自己挣面子?家里所有的事都得围着我转?所有的事都必须以我的事为中心,所有人都要等我的节奏,配合我的计划?回答结果很可怕。

学习

        还好,女儿通过自身努力,终于考入首都经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大学,成长很多,但她最期望的还是家庭的温暖。近些年,我通过学习反思,思想也有很大变化,在女儿和我交流回老家工作时,我愉快地答应。彼时已认为,她长大了,她的事她自己应该做主。女儿心情愉快,练习开车,去图书馆学习,顺利通过正式考试,入职自己心仪的单位。

        只要女儿心情愉快,走在正道上,我就支持她。上班后,处对象,谈婚嫁,都是她自己做主,找寻自己想要的幸福,我没有任何干涉,看着她的喜悦和高兴,我也很轻松,很愉快。当然,当看到她工作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时,我会把她叫到家里,交流做事的原则和理念,让她充分说出自己心里所想,达成一致,气氛愉快。目前,我已经有了小外孙,女儿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工作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成长,越来越好。

        我想,对一个人影响至深的,是最早的那个起点故事,虽然起点上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或心理的阴影亦或压力,对我们没有好处,但也并非完全都是坏事,学习应对压力就像锻炼。正如保罗所说的:“通过努力练习,我们变得更强壮,变得更有能力。”这也是英国儿童医学家迈克尔.路特所称的钢化效应。弗洛伊德也曾经说过:“个人控制自己的能力,一直是文明的标志之一,这种能力让理性超越激情,让个人屈服于社会,让自我比本我更强大。”

越来越好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是源自于自我本身,而是脑体的结构部位,是自动发挥功能的,不需要意识的介入。如果我们仅仅以原始的态度来对待人生所有的事情,我们会觉得好多的不公平,但假如你能够调动理性,你能够调动你的意识去控制自己,你就可能会做出一个完全不同的选择。这就是《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一书教会我的。

        希望把做妈妈的不良习惯在女儿这儿终止。希望女儿学会关注自己的孩子,关注孩子的品格,而不是关注他的成就;学会体会孩子的情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你要允许孩子不那么帅气,只要能够快快乐乐地学习、玩耍,把天性发挥出来,不压抑,不暴躁,充分开发孩子乐观向上、乐于助人、正义善良的品质和做人处事的智慧,给予孩子充分的爱;通过后天的知识学习和自我成长,一定能对社会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美好

        孩子是两个相爱的人创造出来的一个人。他(她)来到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眼睛里,就是一个无能可爱的没长大的小人儿,他(她)会慢慢地长大,能做一点事了,能够不太麻烦我们了,长本事了,烦人了,进步了,成长了……我们对孩子的看法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养好孩子,如果我们生了一个孩子,却没有养好它,那么,我们将会因为这个孩子而活在不安里。不但如此,当我们真的离开这个世界时,由于我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个生活不幸福的人,由于他(她)的不幸福也给跟他(她)相关的人造成不幸福,这些罪过会造成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后,如果他(她)没有修复调理好自己,永远活在自我折磨中。所以,目前家里马上要有孩子的和已有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一定要重视自我培训,多学学养育孩子的书吧,它会帮助我们如何和孩子更好地相处,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少走弯路,发挥孩子最大潜能,使人生少有遗憾。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行动起来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反思—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