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都会患的症状,你怕什么?

“你怎么这么懒呀?”

“我才不是懒,我只是拖延症患者而已。”是不是优雅地怼回去了。

其实,拖延症真的不是懒,懒是指我会做,可我偏偏就是不做,打死到最后都没有做。

拖延症却是我明明会做,可我就是不做,一定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做完,并且效果还不错。

所以懒和拖延症,还真不是一回事,看看,你是属于懒还是拖延症呢?


我们有个写作打卡群,群主规定,每人每周一以前必须至少在群里发一篇文章,才算交了上周的作业,否则就要给全体组员发红包,惩罚自己的拖延症。

于是每个周一,就是这个群最活跃的时候。有人慌忙之中交了一篇几百字的文章,有人交稿完全不顾格式,还伴随几个错字,更有甚者,一篇WORD草草了事。

这就是拖延症的最好证明。

每个人都觉得,一周的时间,才写一篇文章,闭着眼睛都可以完成,可一眨眼,一周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可自己还什么都没有写好。


不要以为只有我们普通人会拖延,其实很多名人也一样。

最出名的莫过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同学,别看他走出去给人一副我是专业,我最强的模样。

私底下,他的助手经常抱怨,每次克林顿的演讲文稿,他都要拖到交稿的最后一刻,即使提前几周,甚至几个月告之。

还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博物学家、医学家、工程师达芬奇,一位顶着这么多头衔的世界级大师,原来也是一名拖延症患者。

原来他特别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事物所吸引,于是走神浪费时间。他几乎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胡思乱想和各种未完成的事情上。

那幅流传千古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其实是达芬在赞助人米兰公爵的威胁下,他面对可能被缩减资金压力的情况下才被迫完成。

有资料记载,达芬奇晚年是在懊悔中度过,后悔“从来没有完成任何一项工作”。更是在死后,为世人留下了大量未完成的手稿。


为证明不仅仅名人有拖延症,古人也不例外:

明朝钱鹤滩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不都是对自己喜欢拖延的抗议吗?

还有拖延症晚期患者,提出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论调,十年估计当时的恨,早都消失不见了,哪里还会想着报仇?


作为一个现代人,有拖延的毛病,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打开电脑随便搜索,关于拖延症的内容和书籍,治愈拖延症的方法和APP,数不胜数,可真正有效果的并不多。

我们每天面对着的各种不断升级变化着的诱惑,远远超过这些一成不变的固定解决方法。

本来想打开手机看个未读消息,结果一堆的群消息和朋友圈留言蹦了出来,好不容易点完了这些小红点,半小时过去了。

咦,我点开手机干嘛来了?

越是堆积如山的工作,越是不知道应该先捡起那个来完成,好像先做了这个,对不起那个。

越是不想处理手头上的这些事情,越是喜欢将这些事情在脑海中一遍遍地计划,如何完成才能交出完美的答卷。

可往往琐事干了一大圈,费了半天脑子,该做的工作一点都没有做,面对截止日期时,只能匆忙中加班加点完成。


如果你以为这篇文章会告诉你,如何摆脱拖延症,那你就错了,我只是想告诉你,拖延症,谁都不可避免。

我看过很多所谓克服拖延症的小方法,比如番茄钟,非完美法则,事件优先排序法等。

还有一种最好玩的方法,即在完成前,先来上一些小仪式感,暗示自己接下来要开始好好干活了。可如果你心里完全不想去做这件事,再好的仪式也只是形式。

如果你也是一个拖延症患者,没必要藏着掖着,说出来,反而能让对方帮你一起更好控制节奏。


面对拖延症,我们需要的是与它们和平共处,保证自己在截止时刻来临前,优雅地提交答卷。

其实答案很简单,只有五个字:现在就去做!

想那么多,想那么美好,如果人还是慵懒地蜷缩在一边,不去执行计划,任何美妙的想法都只是脑海中的泡影。

完成它,给出60分的答案以后,再慢慢美化它,远好过你一直想一个100分的答案,但迟迟不下手要好得多。


拖延症也许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克服。

美国有个家庭主妇,赋闲在家多年,以前的她,由于她每天早上起不来床,过得一团糟,来不及给家人做早餐,孩子没时间好好穿衣,赶不上校车,一度以为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

直到有天她发现了一个五秒法则,她发现真的能让她准时起床,同时让自己每天的生活有条不紊的进行。

于是她将自己的方法集结成书,《五秒法则》,居然成为了风靡全美的畅销书,而自己也登上了TED的演讲舞台,为大家讲述自己的五秒法则,如何更好克服拖延症。

其实这个法则非常简单,就是在拖延的时候,心里默念:“五,四,三,二,一,发射!”就像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一样。

给自己五秒的心理暗示,然后开始坐下来,安静地完成手头的工作,克服拖延症就是这么简单。


不要相信所谓的规则和方法,不要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相信最简单的心理暗示,相信行动是一切的根源,任何完美的方法都比不上一触即发的行动。

克服拖延症,现在“做”就对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达芬奇都会患的症状,你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