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着樊登老师学习三段论语,下面我来念第一段: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在解释论语这段话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个背景。当时卫国的太子蒯聩暗杀了他爸爸的女人“南子”,结下仇恨,蒯聩就跑到晋国去躲了起来,后来卫灵公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孙子就是蒯聩的儿子公辄。那这个时候晋国就想着把蒯聩送回去,顺带灭了卫国。
我们都知道伯夷叔齐这个故事啊,两个人都是孤竹国国君的老大和老三,老大不愿意当君主出来后,老三就出来找老大,一同在周国的地方安住下来,后面因为周武王要讨伐商纣王,当时孤竹国也是会遭到讨伐,因此劝阻这个讨伐,劝阻失效而拒绝吃周朝的食物饿死了。
冉有就问,孔子老师会为了卫国国君公辄出头吗?自贡说,好吧,我去问问老师他。
子贡就不想直接问孔子老师卫国的事情,就借故问伯夷叔齐的故事,子贡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互相退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国外,是不是后来有悔恨呢?孔子说,他们求仁德变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
子贡就走出来,答复冉有说,老师不会为了卫国国君公辄出头的。
这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是一种达观的心态。这个求仁的过程中会遇到艰难险阻,挫折痛苦,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但是我们如果是向着自己的目标进发,这些代价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为了追求理想,不辞辛劳,仁就是一个比较有高度格局的目标。有信念的人,持有达观态度,容易坚持,不容易遇到困难就放弃,就抱怨。
七年前因为自己家庭孩子,我从国企辞职出来回家,家里的事情比单位的事情更多更累更辛苦,在外人看来没有体现出来任何价值感。但我是心甘情愿,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也就不会因此抱怨。这就是求仁得仁的心态。
第二段论语是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疏食是指粗粮,糙米等食物。饮水是指那种没有烧开的冷水。古代的热水是汤。
曲肱是弯着胳膊,枕这里做动词,是指枕在胳膊上。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干不正当的事情而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好像浮云。”
这样是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物质丰富不代表这你就幸福,幸福不是物质丰富的状态,而是一种能力,从简单的生活中也能体会到原始的快乐,譬如生命就是一个奇迹,呼吸这个一呼一吸的动作,你感受这个生命奇迹的动作就喜乐。
孔子是不排斥追求富贵的,但排斥的是为了富贵而去做不仁不义的事情。绝不是简单的犬儒主义提倡的那样。
什么是犬儒主义?是主张以追求普遍的善为人生之目的,为此必须抛弃一切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有个故事很好体现这种主义的提倡:有个穷人在晒着太阳,得知富人为了提高自己生活品质,打拼半辈子,为各种财富奔波,到后面再买个海边别墅晒着太阳。穷人说何必这么辛苦啊?奋斗到最后和我一样结果就是晒太阳。
幸福是在打拼的过程中体会到的,而不是什么都不做,就能从空中掉下来的。但幸福的奥秘就在于既要为生活努力打拼,但又不能太过操劳,因为身体过于疲劳出现健康问题,我们也不会幸福,幸福是让我们的兴趣尽量广泛,对我们关心的人和事表达出更多友善,而不是敌意。这也是我在罗素这本《幸福之路》里面学来的。
第三段论语是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加是通假字,假借的意思。
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周易》,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樊登老师说这个话是孔子的一个回顾式感慨。孔子是学过周易才有这种感觉,才可以说出这样的话。学习周易是让我们能更好的了解生命的规律,让人做事不要太走极端,得中庸,让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和谐平稳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