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看书的时候我在看些什么

今天续看《战争与和平》,看倒是看得下去,挺有意思的。但托尔斯泰大量场景、外貌、神态、服装等描写,看得我有些觉得浪费时间,毕竟在电影里,这是一个画面可以表达清楚的。又想起今天耶鲁图书馆想要清书腾出空间给书籍的新闻。虽然学生集体反对清书,但图书的借阅率低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学生有需要用到什么数据、资料时,更多的是直接在库中检索。这样效率确实高,不需要再像过去一样阅读冗长的文献。为了兴趣而读、为了成长而读还好说,但很多时候不过是为了获得里面的数据。此时直接检索会方便得多。

时代不同了,我们能有更新更高效的做事方式,旧有的东西也不再好起效。钱钟书在围城里写到:宣扬文化,万不可公诸大众,还是让学生们莫测高深,听讲写笔记罢。自己大不了是个副教授,犯不着太卖力气的。上第一堂先对学生们表示同情,慨叹後方书籍的难得,然後说在这种环境下,教授才不是个赘疣,因为教授讲学是印刷术没发明以前的应急办法,而今不比中世纪,大家有书可看,照道理不必在课堂上浪费彼此的时间--鸿渐自以为这话说出去准动听,又高兴得坐不定,预想着学生的反应。

有高效的方法自然选择高效的,只是一直叫我想不明白的是书上白纸黑字地把知识写得清清楚楚,还要老师做什么?老师如果照着书上的年难免显得拖沓,用自己的思路备考,又很达到书本里的智慧。

弃高效而取低下,何如?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清事情,以为高效、有意义的东西不过是个无用,但认定里的事不妨一试,不过是过赌博,赌注是时间。赢了皆大欢喜,输了也有个特别的经历,所以可以说我认定了新事物和冒险。

于是乎,大部分书籍,不读也罢。虽说是名著,但只是当时的名著。当时所要抨击所要颂扬的,可能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习以为常,或是那些英雄主义的东西叫我们看得习以为常了。无法再给我们的内心造成些许波澜。虽说人性是共通的,值得讨论的早被那些大师讨论过了

看书还是要想清楚自己想要获得些什么。

今天我看了茨威格的群星闪耀时。看法祖儿的悲惨、看关于大西洋铺设电缆的故事,惊讶我居然是如此的孤陋寡闻。这些人类文明至关重要的时刻我都不知道。记得上一次看这本书,我倒是对它失望至极。我看了阿门森抵达南极的旅程,因为已经在课本上看过,我只觉得这本书无聊得可怕,不过是在那把去南极点的路程详细描写。让人知道暴雪是多么疯狂,酷寒是多么刺骨,这些并非我想了解的。

但又说回来,红楼梦值不值得看?红楼梦也有电视剧。但红楼梦里那些诗词不是电视剧可以一笔带过的,红楼梦靠的是反复琢磨里面的人物。那些经典的东西够 我举半生的例子,很多我写文章没解释好的东西我都可以用书里的内容解释。

在书城的时候,看见整面墙壁的书,无数的是,有种生也有涯的感觉。看一本书的时候,也总想着看完。看那么多书,真正要用的时候还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该举例子一个也没有。

所以看书还是要回归,收缩到自己的区域去。就像玄绛法师所说:一切诸经,不过是敲门砖,为的是引出内心中的自己。

围城值不值得看呢?看围城的时候,想起三重门很有围城的影子。前面看得我很开心。唐小姐苏小姐的,很多地方语言要我叫绝。而语言的乐趣外,其他,主要是可以影像化的东西,多是一带而过。这种拍成电视剧就很难原汁原味。看书挺好的。

此时,我忽然想到《都挺好》书里的一句话:“朱丽感觉苏家就像一颗毛笋,婆婆去世后,笋壳被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层一层地剥开。”这种地方倒也是影像难以表现的、文字的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在看书的时候我在看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