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福寿


走马观花道德经(33)

33.道德经第三十三景点——福寿之门

第三十三章 真正的富有与长寿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妙解》P76)

33.0 【布局谋篇】

本章是古老而常新的生命生活课程,探讨生命品质及其最高层次与前提;亦可以说是成功学最高级课程,探讨获得最究竟成功之道,探讨真正的成功是什么?其前提是什么?

可分五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为第一层,究竟成功(高品质生命与生活)的首要标准及前提是心智澄明,能知己知彼,最重要的是自知,自知才有后边的一切。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第二层,究竟成功(高品质生命与生活)的标准及前提之二——内心强大,能胜人胜己,最重要的是战胜自己,自胜才能无往而不胜。

“知足者富”为第三层,究竟成功(高品质生命与生活)的标准与前提之三——精神富有、知足知止。

“强行者有志”为第四层,究竟成功(高品质生命与生活)的标准是功业成就,而其前提是志向远大、意志坚定、勤奋不懈。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为第五层,究竟成功(高品质生命与生活)的标准是今生健康长寿、身后寿同天地,前提是不离大道,广积阴德。

33.1【心智澄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知别人的人,称为智者;能认知自己的人,称为明眼人。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人生处处是战场,每天都是自己与自己的战斗;要想取胜,要想活得好、活出高品质,必须知己知彼。

为什么要了知别人?了知别人什么?

知彼不是为了战胜别人,而是为了提升自己、战胜自己。知人才能知己,从别人身上发现亮点,以便吸取而为己用;更重要的是从别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即不足,以便净化与突破。

为什么要自知?知什么?

自我之外,皆是大道,皆是天堂,皆是天使,没有敌寇,没有战场。身心之内,本也如此,却因虚妄分别,离道渐远,自我霸道、小我横行,投射于外、敌寇丛生,苦海无际,成功奚求?

故真正的胜利,不是对外对人而是对内对己的胜利。要自胜,就必须自知。自知,就是《大学》里所讲的“明明德”,就是《心经》所言之“无无明”。

明德,就是宇宙真理、生命实相。明德之前的明字,作动词,阐明、发扬之义。了知宇宙、万物之源,了知自己生从何来、现在何处、死往何方,了知道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支撑与归宿,了知我就是道子、道的化身,了知道的运行法则(无常、无我、因果等),了知道的特征特性(精神、德行、高等心灵),然后将道的特征特性呈现出来,就是明明德,就能无无明。

自知、明明德干什么?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亲近、服务百姓,淳风化俗,广利苍生;

最后,“止于至善”,在服务中成长、成就,真正迈向高等心灵、得到究竟成功、活出生命意义。

自知之明,还包括反观自己的长处,以便发扬光大;反观自己的短处,以便不断改正、净化。

第二十五章强调,人为四大之一,学习成长是宇宙永恒的主题、人类永远的使命。学习、成长,就是了知大道、深入反观与不断净化,自知越详越深,成长越快。

33.1【内心强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战胜他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战胜自己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要战胜别人,容易。

是人必有弱点、漏洞。你可以凭借不小的体力、非凡的武功、精良的武器、高明的策略、外力的支持等等,用尽一切手段、伎俩,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击其薄弱,把他打垮,甚至干掉。

要战胜自己,不容易。

一者,刀枪向外,干别人大快朵颐,下得了心;拳头朝内,撕脸破皮、伤筋动骨,甚至大死一番,下不了手。

二者,想下手,也不知道从何下手。人类习惯看别人的毛病,比比皆是;却不习惯反观自己的问题,誓死不认。

孙悟空打遍天上地下、龙宫天庭,大仙妖怪,无不胜者,因为都是对外的战争;唯独与六耳猕猴战而不胜,只因六耳即是悟空的心魔。金箍棒能大能小,面对外面或大或小、或强或弱、或实或虚的敌人,所向披靡,却无法对付自己的贪嗔,因为它只有向外的力道,了无自治的功能。

凡间尤甚。

古今中外,能胜人者,数不胜数,如王侯将相、豪商巨贾、武林霸主、黑帮贼寇,乃至平民草根;但他们未必能战胜自己。秦始皇能平六国,却平不了自己那团贪婪之欲,贪婪之欲最后断送了大秦大好江山;诸葛亮能定三国,却定不了自己那颗杀伐之心,杀伐之心阻止不了西蜀的瓦解、江山的一统;梁武帝能戒天下,却戒不了自己那丝求功之念,求功之念断了达摩相救之缘、造了自己饿死台城之因;林彪能敌四方,却敌不过自己那股阴险之私.,阴险之私毁了大好前程、结下.摔死异域之果。

而能战胜自己的,老子、孔子、佛陀、耶稣、穆罕默德、苏格拉底,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不能战胜自己,休谈成功二字;就算成功,也是昙花一现、镜花水月,甚至是失败前兆、灾难先声。所以,可以说,战胜自己,就是成功、真正的成功;战胜自己,才能成功、真正的究竟的成功。

能战胜自己,一定是内心强大、良心呈现;而要内心强大,一定要自知,了知真理实相,了知自身不足,了知人生使命。

悟空最终打死六耳猕猴,全在如来相助。金钵盖去,心魔降服,动不动棒,都不重要。如来者谁?如所从来,良心也、道心也、佛心也、清净本心也,人人本具,凡圣共有。如来、良心是体、是本质;金钵是相、是用,是表现、是作用。一念回观,良心发现,六耳束手,心魔顿消。

33.2【财富丰足】

“知足者富。”

能真正知足的人,才是世界上真正富有的人。真正的富有,不是拥有得多,而是需要的少。

世人都希望财富丰足,而拥有得多是不是就算富有?

不是。

其一,有的人富甲天下,却贪得无厌,想占有更多,再富也是负翁、乞丐,永远是负数,永远在乞讨;

其二,有的人富可敌国,却一毛不拔、吝于布施,再富也是守财奴,守得了一时守不了一世,守得了一代守不了三代;

其三,有的人富得流油,却穷奢极侈、荒淫无度、无情无义、寡廉鲜耻,再富也是穷光蛋,穷得只剩下了钱。

由此可见,富有只是一种感觉,甚至是幻觉。物质的财富,散而聚、聚而散,不断流动变化,但均在自然之中,得亦不增、失亦不减,何富之有?物质富有,而精神空虚、恐惧不安,何富之有?

真正的富有是什么?

老子告诉我们:知足。

知足就是自知,知道自己本为道子、本自具足、一无所缺,自然精神丰足、安心自在、无欲无求,也就是第四十六章所说的“知足之足”,这才是真正的富有。

知足自然知恩、感恩,身心柔软,充满大爱,虽贫犹富。

知足自然需要的少,因为不缺,因为富有。

可见富有与否,全在心灵与精神。

孔子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饮食粗淡、居处简陋,物质条件蛮差的,颜回啊始终乐呵呵的,有车有别墅的未必有他快乐。精神富有啊!

明末清初朱柏庐先生说道,“家门和顺,虽饔飧(yōngsūn,早饭晚饭)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nángtuó,口袋)无余,自得至乐。”(《朱子治家格言》)家里和气平安,虽然缺衣少食,也觉欢喜;国税早些缴纳,即便荷包空空,也自得其乐。余欢至乐,不在锦衣玉食、荷包鼓鼓,而在家和国定、无虑无忧。精神充实啊!

世人往往以财富多寡论成功,但物质富有未必是真正的富有与成功,精神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与成功。精神富有,不仅是真正成功的标准,还是真正成功的前提与动力。


33.3【功业成就】

“强行者有志。”

能勤行、坚持不懈的人,是有毅志的人。

这里强调的是成功的主要标准——功业成就及其实现途径——志向远大、志向坚定、勤奋不懈。

功业,不是世间所谓升官发财、名利权位、功标史册,而是个人心灵成长、活出生命意义、利益家国天下。

世间的功业,只是一时梦幻——

权位再高,亦将滑落,没有真正的万岁;

名气再大,终归渺渺,没有不息的雷声;

财富再多,毕竟散去,没有不化的金银;

史册再美,难免湮没,没有不灭的文字。

究竟的功业,绝对地久天长——

高等心灵、精神之花,洁雅芬芳,脱尘脱俗,常开不败;

利益家国、普利天下,丰碑巍巍,矗立天地,屹立不摇。

究竟的功业,不一定震古烁今、惊天动地,但绝对利国利家、利己利人;不一定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但绝对活在当下、利在当今;不一定非达官贵人、大圣大贤方可成就,平民百姓亦可成功。

条件有三:

——志向远大。

志向远大,既在内心的提升成长,又在向外的奉献付出。

《了凡四训》曰,“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根之不深,树之何壮?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先好好学习,才有后面各个阶段的突破。为什么要“志于学”呢?为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夫子的志向,淳风化俗,建立和谐的大同世界,让老者得到安养、朋友彼此诚信、幼者受到关爱。目标明确,一生为之奋斗,才有夫子非凡的成就。

《朱子治家格言》云,“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读书成圣成贤、不为功名利禄,做官为国为民、不为个人私利,为广大知识分子指明了学习、工作及成功的方向,古今仁人志士以此为方向、指南,建功立业、名播千秋。

——志向坚定。

志向不仅要远大,而且要坚定。没有志向,就没有灵魂,就没有方向;志向不定、意志不坚,就会丢魂丧魄,就会迷失方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夺去军队的统帅,但不可夺去草根百姓的志向、意志。这里,夫子强调志向坚定的重要。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苏轼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说的都是志向远大且恒定的重要。

——勤行不懈。

志向要远大、恒定,更要扎扎实实去落实,否则还是空口哇哇、少有实效、热闹一场而已。

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学习上要锲而不舍,在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同样要勤奋努力、坚持不懈,这样就能“金石可镂”、有所成就。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玩玩打打,就会进一退三、毫无建树、空耗光阴。

明代袁了凡先生强调,“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时时处处保持谦虚好学之心,点点滴滴不忘利益家国天下;不可“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兴趣来了劲头十足、鼓捣一番,兴趣没了像落汤的公鸡、悄无声息。

33.4【长生不老】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来所、源头、根据地,这里指大道;亡,消亡、消失。

不离大道、与道合一,就能健康长寿;肉体死去,其阴德与智慧恒存、与天地同在。死而不亡、虽死犹存,这才是真正的长寿啊!

人都希望长生不老。

秦始皇派徐福求取仙药,唯望不老。但徐福一去不返,秦皇痴痴以待,至死未见药来。

汉武帝亦求不老。东方朔奉上仙酒,却先喝了几口。帝怒而欲斩之,朔笑道,“上岂不斩了不死之人?”汉武帝遂放下求取仙药之念。

明嘉靖则没有如此智慧。听信术士妖言,以处女经血为药引炼丹,害死不少宫女,致宫女造反,差点被勒死。不久死去,年不过六十。

世人上山下海,广求长生者,亦不少见,但真正能羽化登仙的少有记载。

生命无常,本是宇宙法则,贵贱皆受约制,无人可得幸免,长生不老只是梦幻而已。

“不失其所者久”,说的是不离大道则在生健康长寿,身后寿同天地。不是肉体不死,而是阴德长在、精神永存。

怎样叫不离大道?

人本来生于大道、活在大道、泡在大道,“须臾不可离也”(《中庸》),只是自我错觉,与道分离。用心感受、觉知大道与我生命的密切关系,体悟大道的精神特质、高等心灵,见贤思齐,努力呈现,逐步来到与道合一,此谓不离大道。

不离大道,身心安泰,无病无灾,享受天年。人寿不过百年,难免有一死,但几十年可活出质量和品味,活出意义、神圣与庄严;身后肉体虽朽,精神不息。

由此可知,天长地久、长生不老的真义是死了还活着——

活在世人心里,没有石碑,却丰碑矗立,万古不废;

活在宇宙之中,无需文字,却字字鲜活,生生不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正的福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