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间的非暴力沟通运用

1、暴力和非暴力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是美国马歇尔.卢森堡提出来的一种沟通方式,也被称为移情式沟通,这种沟通方式需要双方在沟通的过程中对彼此尊重。这点很重要啊,你看,常常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用好为人师的口吻,包括我自己(捂脸),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心理学教授说的“我现在反省自己,好为人师是一种病!得治!”嗯,我也意识到问题,所以,今后要改。

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也是不自觉的就会抱有居高临下的态度,用责备,训斥,和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进行说教和沟通。

而往往孩子是不吃我们这一套的,于是就形成了无效的沟通,我们越说孩子越不听,我们觉得一遍不够,又接着说,最终就变成了没完没了的唠叨。这样,教育就会陷入僵局,甚至跟孩子产生矛盾,有时候还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破坏了亲子间的关系。

而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态度,是如何更好的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它的基础是充满爱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内观自己的心里活动,同时关注自己和孩子的感情和需求。

因此,非暴力沟通的过程是美好的,它能够让我们更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同时,也要倾听孩子,读懂孩子的需求。

2、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呢?

那么,怎么做到非暴力沟通呢?有四个步骤,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第一步,告知别人你的观察。

首先,当你发现孩子做了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客观的描述出来,不带批评和感情,不评价而且做到对事不对人,当然也不能是一般性的概括评论。

这当然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一句话说:不带评论的去观察一件事情,是人类最高的智慧。

我建议少用或不用这些词汇如“每次……”“你总是……”“你什么时候才……”“你为什么就不能……”等等。

因为我们看到孩子做了某件事情,尤其是做错了的时候,如果我们带上了这些词汇,其实就带上了我们的责备和批评,而且更糟糕的是带了我们的情绪在里面。比如说,“你为什么总是写作业拖拖拉拉?你能不能快一点?”这就是带了批评去评判这件事情。

而客观的描述是怎样的呢?看到孩子没有写作业而在玩,我们就会说,“儿子啊,我看到你没有在写作业,你现在是在看电视哦。”这就是描述事件,没有带责备。

要知道人只要听到责备的话语,就会失去为别人做事的兴趣,两个人的关系就会因此受到影响。

第二步,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一步就需要了解对方或者是某种情况下,我们产生了哪种感受,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经常都没有说出我们真实的感受,而是绕着弯子说了一些伪感受

比如我们常常会说,“妈妈现在不想跟你说话。”“你自己好好反省一下,到底做错了什么?”“你这样到处乱跑是想干什么!待会坏蛋抓你了!”这个时候,父母也许很生气,甚至是愤怒和担心,但是我们却没有表达出来。

反过来,我们也要教会孩子去识别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学会表达“我害怕”“我很难过”“我感到很孤独”“我觉得很累”等等,平时多用一些表达情绪以及感受的形容词。让孩子的词库累积到这些词汇,等要用的时候才不会因为形容词匮乏,而只会用摔东西或滚地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感受是一个手段,它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比如当我们说“我很难过”的时候,也许我们就意识到自己需要好好休息,或者需要降低期望等等。感受不分积极或消极,只有舒服或不舒服的感受。所以当孩子向我们表达他的情绪和感受的时候,我们也要明白情绪没有好坏之分,而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并接纳孩子的感受。

第三步,认识自己的需要。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需要。我们要孩子自己做作业或者是看书,这个不是需要而是行动,想想自己希望孩子做这些事的动机是什么?以及我们做出来的行动,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

什么意思呢?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也许是我们自己内心里面有别的需求。比如跟孩子说“孩子,你先看会电视吧”,也许是我们不想陪孩子,因为上完一天班觉得很累了,已经不再有精力去应付还精力旺盛的孩子,所以想把孩子打发开,而自己想休息一下了,这才是真正的需要。

或者是我们自己要单独处理一些事情,不希望孩子老是缠着我们讲故事。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求的时候,我们更要知道,满足需求的方式有很多,只是我们了解到其中的很少一部分。

比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太累了想要休息一下的时候,实现这个需求的方式就有很多,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单独玩一会,跟孩子好好商量说:“妈妈现在比较累了,你让我先躺一会,等我休息好了,妈妈再来陪你,你可以先看会书,或者是先找小伙伴玩一下。”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先看动画片。

当我们认清了自己的需求的时候,找到解决方案就不难了。

第四步,表达自己的请求。

这一步就要明确说出希望对方做什么,为了保证这个请求听起来像是一个请求,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做到能够接受对方有说“不”的权利。否则,我们表达的就不是请求,而是一种命令。

如果我们提出的是命令,那么我们收到的,很多时候就是反抗,因为我们的命令会触发别人对自主和自由的需求。当然还有另一种反馈——屈服,这样就不能形成互相尊重的关系。

我的朋友说在跟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分分钟感觉自己的能量都要被耗尽,但突然就意识到如果自己说啥孩子就干啥,那孩子岂不就成了机器人了,这也蛮可怕的!然后就想通了。

这也是我们作为父母最经常犯的错误,常常我们都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孩子直接下达命令,还觉得孩子非听不可,不允许孩子反对。所以当我们就是说不动孩子,孩子也是不听我们的话,常常跟我们唱反调也就是情理之中了。如果换成请求孩子帮忙做一件事情,效果就会不一样了。

3、学以致用有效沟通

下面举个例子,一起来感受一下与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的力量。 

有个男孩经常把自己的脏衣服、臭袜子随地乱扔,他的妈妈对此很不满意。每回都朝他吼,“你怎么这么懒,又把家里搞得一团糟了,我把家里收拾得再干净都没用,你一回家就会弄脏。”男孩觉得妈妈说话很夸张,根本听不进去,反而想和妈妈对着干。妈妈看到孩子屡教不改,脾气更暴躁了,说的话也更难听了。母子俩就因为这件小事,吵了很多次架,关系弄得很僵。

如果这位妈妈学会了用非暴力沟通法,她就可以和孩子这么说,“儿子,我看到沙发上有两件你穿过没洗的衬衫,我不太开心,因为我希望咱们家能比较整洁。你愿意把自己的衣服、袜子放进洗衣机吗?”

如果你是孩子,听到妈妈用这种舒服的方式和你沟通,想必你也愿意配合妈妈,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对不对?

现在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段话,它完整地包含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首先,妈妈和孩子说“儿子,我看到沙发上有两件你穿过的衬衫,茶几下面有三双你穿过的袜子。”这就是“观察”,妈妈把自己看到的,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了。这些都是客观事实,妈妈说这些话本身没有攻击性,孩子就不会想反驳妈妈。

接着,妈妈和孩子说“我不太开心”,这属于“感受”。妈妈很自然地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能让孩子更理解妈妈。

然后,妈妈又说“因为我希望家里比较整洁。”,这是妈妈的“需要”,而“家里能够保持整洁” 对全家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孩子没有理由反对。

最后,妈妈提到“你愿意把自己的衣服、袜子放进洗衣机吗?”这属于“请求”,这个请求的内容很具体,妈妈说话的口气也很婉转,考虑到了孩子的面子。孩子就会比较乐意接受妈妈的说法,母子俩的感情就不会受到伤害。

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父母都要有意识地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而不能做控制型的父母,父母要尊重孩子,凡事多和孩子商量,别用强硬的态度和孩子说话。

这点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的父母就做得特别好。米歇尔的父母能够做到平等地对待孩子,不命令或者敷衍他的孩子,而是和朋友一样地真诚沟通。

米歇尔小时候曾经问母亲 “为什么早晨必须吃鸡蛋?”母亲表示鸡蛋能补充蛋白质。结果米歇尔追问“为什么不能用花生酱代替鸡蛋,花生酱也能补充蛋白质。”最后经过双方的探讨,米歇尔改为早餐吃涂了花生酱的三明治,从此摆脱了自己讨厌的鸡蛋。

米歇尔兄妹俩上中学时,父母没有规定他们晚上几点之前必须到家。父母只是问兄妹俩,他们觉得自己几点前到家比较合理,并相信兄妹俩一定会遵守诺言。

而当米歇尔和父母诉说烦恼时,她的父母总是冷静地给出务实的建议。比如,米歇尔抱怨数学老师很讨人厌,有的家长可能会批评孩子,说他不好好学习。

而米歇尔的母亲却没有这样,她告诉米歇尔,你不需要喜欢你的数学老师,但是你需要掌握那些数学知识,你只需要记住这点,其余的不用多想。否则,不听课损失的是你自己。

正是米歇尔的父母从小就用平等沟通的方法,才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也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今后能走多远。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让我们和孩子都学会要为自己的需求做正确的表达,而不是觉得“我不舒服都是你的错”,我们可以不用吼,用更平和的方式进行沟通。多多练习慢慢来吧,告别那些鸡飞狗跳,炮火横飞的说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子间的非暴力沟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