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不错的学生大型考试发挥失常的可能原因是?

“见”


图片发自App

班级有几个同学平时周闯关考试发挥不错,都能排到班级前十,属于A的行列。但在大型的月考或期中考试中考的不够理想,排在班级二十几、三十几,进入了学校划分的B、C行列。

还有学生考试完之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考的不错,但结果出来却不尽人意。

“感”


图片发自App

看到这样的现象,我的第一感触是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前者可能是因为在大型考试中紧张焦虑,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后者可能是因为平时学习不够扎实,对知识点产生了“熟练度”的假象。

一个学生的实力除了包括学习中的记忆、理解、思考能力,还包括在压力状态下的情绪调控能力。

“思”


图片发自App

考试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学习的本质又是什么?这两者有何关系?这些底层问题不由得冒出来。

最近阅读了一篇文章,是《纽约时报》顶级科学记者本尼迪克特·凯里在自己的新书《如何学习》里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考试(或者测试)本身就是学习,甚至是一种效果更好的学习。

本尼迪克特说,人们容易把“熟悉度”错当成“熟练度”,结果高估了自己的掌握程度。比如,我们看到一本书上谈的东西,会觉得这些我们都知道,但是如果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把这些内容写出来,我们就很难做到。这就是“熟练度假象”

有些学生考试后自我感觉良好,但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就在这里,平时学的知识点、老师讲的内容好像搞懂了,但一做题考试就错,说明了那些知识点他并没有掌握牢固,只是熟悉了知识点,但并不会运用即不熟练。

书里说,如果你通过阅读的方式来学习某项新知识,只是一味地看书,这时候你的大脑很容易获取这些信息,提取难度很低,你记忆的效果也就越浅。相反,如果你读了一段时间后,把书合上,去回想一下,或者背诵、默写,这时候你大脑提取信息的难度就加大了,因为你要让大脑主动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记忆效果会更好。

考试就是一种记忆提取练习,并且可以打破“熟练度”给人的假象。“大脑要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课文、名称、公式、技能等任何东西,所要付出的努力远比直接重读一遍要多得多,而这份额外的努力则加强了这些记忆的储存能力与提取能力。

因此书里建议,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利用考试的好处。甚至你可以把输出作为自己的目标,假装自己是行家,想象自己要学的东西已经学成,然后写一篇概要或者评述,通过自测来强化学习。假学习叫做“知道”,真学习叫做“做到”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最好的方法。大部分学生之所以痛恨考试,因为他们把考试当作了最终目的,而不是检验手段。为了考试而学习,想想就让人头疼。很多人的学习动力也在一次次考试后消失了,甚至发誓只要不考试,就一辈子不再学习了。

本来学习这件事就是为了自己开心,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见识,是为了今后的幸福生活打下基础,用教科书上的语言,学习终极目的是点亮生命。如果某个同学因为对“考试”产生了厌恶,最终放弃了学习,这就有点可惜了。

“行”


图片发自App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从对考试的本质认知上对学生做了期末考试动员。

1,明确考试的本质,它只是检测知识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明白考试是效果更好的的学习,是属于高效的学习方式。讲清楚其中的原理:因为对信息提取难度高,所以记忆效果更好。降低他们对考试的畏难情绪。

2,让他们在自己的进步本上给学习赋予一些更重大的意义,而不单是考试后的分数和排名,除了食物链,还可以从智识链和幸福链寻找意义。比如“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让自己重新活一遍”。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绩不错的学生大型考试发挥失常的可能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