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那个未成年网游限时的消息后,多多少少激发了我这个曾经的“网瘾少年”的一点点感想。
首先我觉得这个政策肯定是没问题的,尽管看着像亡羊补牢,但在现阶段,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
毕竟人都是深受环境影响的,游戏环境受限,那么学习环境就必然会显著提升,虽然期间可能会有一些个别替代品作为过渡阶段的产物,比如单机游戏、短视频和小说什么的,但大局已定,因为最大的危机已经解除。
而且,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规定周五周六周天,每天只能玩一小时,按照那些家长的想法来说,这么高成瘾率的东西,直接禁止不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给孩子留有那一丝的幻想空间呢?
其实这个限制是很有学问的。
首先,这表现咱们规定的人性化。
对于孩子来说,看,不是不让你玩啊,按照《王者农药》和《和平吃鸡》的游戏时长,休息两天,每天两把也差不多了吧?而对于游戏商家来说,也没给你直接判死刑,只是给你提个醒,哪些钱该挣哪些钱不该挣。
再者,这是根据游戏机制做出一个能去根的方法。
比方说,公园、游乐场,这种就属于玩一次爽一次的体验式游戏机制;而网游不同,网游是竞技式的游戏体验,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电子竞技,菜是原罪。
没有时间的打磨,怎能练出独战群雄的技术,以获得胜利者的荣耀?
当孩子无奈地发现,自己从曾经的最强王者,变成了如今的倔强青铜时,网游便彻底失去了它的魔力。
就像今天的我一样,对游戏的感觉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不过孩子是因为时长的限制,我却是因为年龄大了,反应跟不上了,导致操作变形,光荣地回到了菜鸟阶段,其实也不算是菜鸟,只是对比于当初的辉煌,还是选择了给自己留点尊严,体面退场,以保存那段荣耀的记忆。
但如果只说到这里,又怎么能对得起我那些逝去的青春?
网络成瘾的罪魁祸首真的是游戏吗?
真的只是游戏吗?
别人我不好多说,我只想说说我这作为受害者的感想。
我经常会反思我这失败的人生的原因。
理性上的结论肯定是,啊,游戏误我,我大好青年一个,不学人打架斗殴,顶撞师长,早婚早恋,就因为迷上了游戏,荒废了光阴,啊,游戏该死。
但感性上又会问自己,那些快乐,那些荣耀都是假的么,那些废寝忘食的时光,那些孤军奋战、力挽狂澜、绝境翻盘的案例,都是不值一提的么?
那些来自天南海北,年龄大小不一的陌生队友的信任,赞美和尊重,都是黄粱一梦么?
而后的,电竞的出现,给我的青春做了一个解释,游戏玩家是被承认的了,电竞成了一项合法的竞技类比赛项目,而且最关键的是,能挣钱了,能挣钱了,能挣钱了。
尽管,我没赶上,但我还是很欣慰。
至少表明,我的青春是可以被承认的。
我太需要这种承认了,因为作为一个曾经的游戏高手,怎么能容忍别人看我像看傻子一样的眼光?
而且这些眼光里,还包括我最亲近的人。
那种虚拟世界极致的快感,与现实世界极致的痛苦所带来的落差,真的是让我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像极了一条赖着不死的,丑陋的老狗。
而曾几何时,我也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大概是在二年级吧?也可能是三年级,我有幸在80人之多的同龄人中,斩获第一名,并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好像也是唯一一个三好学生,所以至今都还记得。
卿本佳人,奈何为狗?
感觉话说到这里,就又要埋怨教育制度了,但现在的我,又能清晰地理解教育制度是没问题的,那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咱们一点点来分析啊。
先从教育制度入手。
咱们现在整体的教育制度还是应试教育,但在小学阶段,应该还是处于启蒙教育,旨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只是在从启蒙教育到应试教育的阶段,却没有一个合适的过渡期,也许有,可能是当时的我领悟不了,十一二岁的我上哪去知道,这应试教育就是流传已久的科举。
我这边还在满足于求知的快乐,那边就已经上升到为人生做规划打基础的高度了,我只知道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做个有用的人,但我哪知道这个将来来的这么快,初中就开始了。
小学时的课程又少又简单,老师家长对你的学习状态,既关心也很包容,而且玩乐时间充足。
但到了初中,好像就全变了。
学业突然加重不说,连娱乐时间也被大大压缩,还有最关键的,老师和家长们的态度的变化。
在老师和家长们的理解中,我们已经比小学上升了一个阶段,所以理所应当更加能承担学习这项责任和义务,以至于对我们的态度,从哄着学变成了骂着学,还动不动就喜欢拿我和别人比较。
拜托,我们可是祖国的花朵,被宠大的好不好?
尊重一下我们的脾气行不行?
不尊重?那我叛逆期可来了啊。
叛逆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想获得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尊重。
但老师和家长又深知,这个时期的孩子处在一种伪成熟的阶段,哪敢给他放权,至于尊重,有这个必要吗?
孩子觉醒了自我意识,家长觉得这个自我意识太危险,要及时抹杀,双方都不肯退让。
所以接下来的,就是战争。
好像有点夸张,但其实没有。
有战火,也有硝烟。
战争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
孩子势弱,终是妥协了。
但你再也看不到孩子眼里兴奋的光,而是宛若成人一样的疲倦。
老师家长放心了,美其名曰,提前适应社会节奏。
现在说什么996对人的危害,拜托,我们从初中就开始996了好吗?
有人会说,你上学996是为了自己,工作996是为了公司,那能一样么?
但是你品啊,你细品,孩子又没有穿越,他们懂什么前途,他们所有的动力,不过是来自家长和老师期待的目光,所以本质上,还是家长的面子和学校升学率的打工仔。
然而就在这种僵局中,杀出了网游这个不速之客。
当然我是例外,我小学时候就瞒着家里往网吧跑了,我家住在城乡结合部,黑小网吧比比皆是,但在当时,我对于游戏的态度还只是新鲜和好奇,远到不了依赖的程度。
其实按理说,学习也算是一种游戏。
你看,学习也有规则,有引导,需要花时间去积累经验和技巧,有竞争,然后有回报机制,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和游戏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天差地别呢?
咱们一样样来分析啊。
首先就是规则,都是不让做作弊的,胜负基本上全靠自己的能力,只不过游戏里面的胜负比较直观,生存和死亡,而学习里的胜负,没有那么直观,不过要是有一个目标对象的话,就是说每次成绩要超过他怎么怎么样的,也算是挺直观的。
再者就是引导,游戏里的引导,一般是需要去上网查攻略的,有视频有文字,但需要自己去领悟;而学习呢,有教材,还有老师的讲解,虽然不能一对一,但毕竟不懂还可以问。
这里面唯一的变量就是老师,老师毕竟是个人,而人就是会有情绪的,而这种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有适应也有不适应的,但从普遍的角度看,老师基本上都是善意且一视同仁的。
所以这一方面,也没有本质的差距和影响。
再然后,就是积累经验和应试,这基本上也都是个人能力,游戏里能力高的就和高段位的人一起对局,学习也是尖子生和尖子生一起比,差等生和差等生一块玩。
回报机制更不用说,一个是段位分数,一个就是考试分数。
你看,真的是没有什么区别,那为什么有人就会网游成瘾而不会学习成瘾呢?
当然也有学习成瘾的,咱不抬那个杠。
就是说,这两者之间的地位,就好像太子和,反贼?
一方有家庭的全力支持,而另一方则是被竭力的打压。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游戏体验。
考个好成绩,或者进步了几个名次是种什么体验呢?会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还有一定的物质奖励。
而赢了一局游戏,会有什么体验呢?
会得到队友的喝彩、赞美,和尊重。
其实答案已经出来了,差别就出在这个尊重上。
尊重是什么?
尊重是被认可,被确定价值,以及平等。
尊重,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问出这个问题的,请回忆一下自己的青春。
想想自己曾经的最开心的时刻,最荣耀的时刻。
所以说,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还不清楚自己做不做得到,就先别急着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