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黄佩华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一读《公务员》。

省建设厅的公务员吴启明来自于桂西北驮娘河畔的平用村,文凭高职位低能量小。这样一个从山村靠知识改变命运走出来的小小公务员,在大城市里谋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和城里姑娘结婚生子,过上了人们想要的生活,却依然改变不了他对平用村的家乡情结。

小说没有写吴启明是如何利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手段上位,却用平实的手法描写经济学硕士吴启明在单位里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不露才情。他努力工作,努力生活,每天骑着一辆不符合他身份的“老黑狗”,奔波在南宁的大街小巷,接孩子,接老婆,接各种属于他工作上分内分外的事。终于有一天,上帝眷顾厚积薄发得到了提拔,当上了办公室副主任,分管行政工作。职位与他的工作能力、专业素养并不相称,但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苦孩子,已经是人生最好的奖赏。

在副主任凳子上还没坐热,吴启明被派去党校中青班学习三个月,然后又是下乡扶贫一年时间。这一年发生太多的事情,以至于让吴启明的人生得到不断升华。他在党校学习三个月,学会了喝酒,学会了交际,学会了察言观色,这才是让他成熟为真正“当下公务员”形象。最最令人感动的是,吴启明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他是从平用村走出来的孩子。

“平用村位于红河以南,金钟山以西的驮娘河畔。从县城沿着驮娘河谷往西走,一条窄小的柏油路在河岸山脚下弯来绕去,走了七八公里后天地豁然开朗,便到了平用村。村子在河对岸,滔滔流水上悬着一座铁索桥,然而,铁索桥却坏了。”故事就是沿着这条主线展开。

吴启明年迈的老母亲就生活在平用村。村长建军和吴启明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去部队几年后就复员回家,正带领平用村民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努力。建军为了要给村民修一座水泥大桥,一座能走10T重汽车的70米长水泥大桥,他不辞劳苦为吴启明的老母亲做好事,他经常组织村里青年到吴启明家来,帮他母亲干活搞卫生。但又并非只为吴启明的老母亲做事,但凡村里哪家有人在外头吃公家饭,他们都一样照料,这意味着建军们也学会撒网捕鱼,总有一个人被他们这种精诚之心所感动。

吴启明就是这样被建军所感动,因为他母亲说了这么一句话“这座烂铁索桥也真是造孽呀,不是这个断腿就是那个跌下河,说不准哪天还要几条人命哩”。这样,为村民修建一座水泥桥的重任就摆到吴启明的面前。吴启明只是一个小公务员,没有职权,在单位人微言轻。但只要有了想法,事情就成功一半。为了省下设计费,吴启明找朋友帮忙:“陈总,如果六十万不行,你就画一个八十万的,钱不够我再帮他们找。那个村子要是不修桥,年年都会有人从木桥上掉下河去,死的死,伤的伤,多可怜呀!陈总,你还是帮个忙吧!”朋友陈阳苦笑说:“既然是这样,我也没话可说了。我找个交通设计院的朋友帮忙,设计费我来帮你搞定得了,算是我的一点赞助得了。”读到这里,心中无限感慨。在帮助乡亲们的时候,吴启明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动了朋友,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点一滴才得以实现他的愿望。

可是要修建一座横跨驮娘河的水泥大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约需要资金100万元。如果是村民投工投劳,最低造价也要60万元,这在贫困的平用村是个天文数字。吴启明和建军带着土鸡土鸭土糯米,带着一颗纯朴的心,带着乡亲们的寄托和厚望,千方百计找省扶贫办、找交通厅、找公路管理局、找财政厅,找一切可以给他们带来希望的单位和部门。无独有偶,十多年前当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我为了帮助屯里解决一条1.2公里的屯级公路资金时,也用了同样的办法走同样的途径。我找到区扶贫办,找发改委以工代赈办,找交通厅,找我所认识的人和可能给我帮助的人,最后在区农村办得到了一位慈祥领导的接见。在他给我倒了一杯热水之时,我抑制不住热泪盈眶,所有的委屈得到了慰藉。有了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受到相同的白眼和冷漠,看到不同的人和嘴脸,个中艰辛冷暖自知,读到这里忍不住泪流满面。

有了贵人相助,吴启明和建军终于筹集到30万元启动资金。然而,一波三折,这30万从省扶贫办辛辛苦苦化缘得来的大桥专用款竟然被县里挪作他用,发工资了。这太符合当时的常理了,可见都是贫穷惹的祸。后来,善良的吴启明为了抢在雨季来临之前开工浇注主桥墩,甚至还动用了他谁也不让知道的连自家装修都不能动用的私房钱5万元。他拿着这拽得紧紧的5万元钱,毫不犹豫地用来买第一批建大桥的钢材、水泥。“取出最后一万元存款的时候,吴启明的心情反而轻松了许多。他心想,如今存折没有钱了,汽车梦也就暂告破灭了”,他偷偷摸摸在网上帮人写论文的灰色收入终于以正当的理由让他释怀了。

“凌晨三点,车队又往前缓缓移动。天色大亮时分,平用村的人们又开始聚集在建桥工地上忙碌。当拉钢材的大车离开田野中央的公路,缓缓驶近河边时,村民们才如梦初醒,原来他们盼望的卡车来到了。受伤的吴启明被村民们热烈地包围着,但他已经看不清他们的面孔。他从胸襟的衣袋里摸出钱包,让建军摸出一千二百块钱交给了阿八。然后由建军扶到工棚里的火堆旁边坐下,一股白烟立即从他的身上升腾起来。”同样是从乡村里走出来的我,同样是在机关里当了三十多年的公务员,除了家乡情结,我没有能力为家乡作出贡献。相比之下,我与吴启明的差距显而易见。

再读《河之上》。

《河之上》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以百色起义为切入口,描写“一个付出沉重代价的见证者,两个红黑颠倒的诡异家庭,三代人纠缠不清的世纪故事。”桂西北右江河畔的北城,廖家、熊家和为这两家做事的龙家在这里世代居住,彼此争雄又谁也离不开谁。廖家的祖上曾经是显赫的大户人家,后来出了个红军连长,把熊家的土匪头子熊镐给消灭了,从此与熊家结下了梁子,成为世代死敌。熊家当年是土匪,无恶不作,烧杀掠抢,熊大炮甚至劫持良家女孩上山躲进山洞,逼迫当压寨夫人。然而,廖家并非,后代中有个廖公安恃强凌弱,错杀了本分的龙家渔夫,世代恩怨就此拉开剧幕。

这是一部从祖辈就开始明争暗斗而又不失温和的爱恨情仇故事,熊、廖、龙三大家族在激荡的历史风云中命运发生的巨大改变。然而,多年之后,星移斗转,世事难料,时光推进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离不开的桂西北小城,还是离不开的红河岸边。主人公是有为青年龙鲲鹏,他与哥哥龙海洋在北城工作,一个是铁肩担道义的党报记者,一个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水上警察,每天下班之后就摆渡船过澄碧湖回到父母身边,见证并参与了北城每一天每一次的发展和新生。

熊家后人杨宝章成为北城的成功商人,还利用貌美如花的女儿杨鸿雁为他广开财路扫除障碍而不择手段。廖家后人廖兆武在北城算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当了个公安分局副局长,以为是个惩恶扬善的好警察,不料却和杨宝章之流结盟在一起。具在正义感的龙家后人龙鲲鹏和龙海洋,过着老百姓的寻常生活,有爱有恨。惟有龙家父亲龙尚文依然铁骨铮铮,不向世俗低头,为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战。他为了捍卫历史的真相,不让是非颠倒,有情有义,付出了一辈子的代价。

从故事中我读到黄佩华老师为“捍卫历史和现实的真相”呕心沥血,他的小说大多围绕桂西北的人文风情和驮娘河的乡土气息而描述。“写家乡的题材,我会更顺一点。比如在我的作品里,就有桂西北人熟悉的驮娘江。”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很有代入感,这也是黄佩华老师呈现给读者又一个故土、故乡和故事。

三读《五月病》。

光从书名上看,难以想象《五月病》这部长篇将怎样阐述跌宕起伏的故事,然而对大师的景仰让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小说。“小说以西塘大学80周年校庆筹备活动为切入点,呈现了当下社会文化环境中,清静的象牙塔与喧嚣的市场经济碰撞出来的种种景象。”寥寥数语,不足以说明这部于2018年8月才刚刚面市的大作梗概。

我喜欢上主人公王三德书记了。王三德温文尔雅,是个有修养的人,处理问题有礼有节,每一次重大事件都能迎刃而解、化险为夷。他颇有人情味,人前马克思,人后老朋友,与同事老师的交情是敢于吃狗肉吃鱼生喝白酒,毫不忌讳;他敢于作为,处理学院考纪考风问题的铁腕行动得到绝大部分师生的肯定;他掌握实情,处理违反学校纪律被除名而闹事的学生和家长彬彬有礼;他坦诚善良,处理学生死亡事件面面俱到;他关键时刻沉着冷静又不失风趣,在带队出省艺考的突发事件中化解危机,甚至背着老师跑去看东北虎;他运筹帷幄,排除万难,处理暗流涌动的校庆晚会游刃有余;他绵里藏针,处理闹情绪的老师手段来自于知识分子又高于知识分子;他责无旁贷,具在担当精神,处理“母校兴校友荣”的80周年校庆筹款之事历尽艰辛;他不推卸责任,如履薄冰,处理与校外机构合作办培训班的麻烦事为同事先揽先扛;林林总总,甚至处理老家人与老家事的关系、老婆与狗的关系都表现重情重义,能让人忍俊不禁。

他情商极高,他只是一个党务工作者,但他与“糯米脾气”的冯光荣博士搭档时仍然能够保持该有的风度和冷静。“他晓得,和哪一个人做搭档不是自己左右得了的。他时常跟一些闹矛盾的老师说,既然大家同在一个学院工作,就是一条船上的人了。你可以选择谁做你的丈夫或者妻子,但不可能选择你的同事。所以遇到问题和矛盾,大家都需要妥协,需要让步”,能与这样宽厚、谦和、性格好的领导一起共事,就是你人生的贵人。

这三部长篇小说是黄佩华诸多作品中的其中三部,是我所能找到黄老师作品的全部。这个号称广西文坛“壮王”,曾获得第四、第五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文艺创作“铜鼓奖”,第四、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大师,就这样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向我款款走来。而我,只是粗读三部黄佩华的长篇,我的感受是肤浅的。

著名作家东西说过,凡是有故乡的作家,往往都会被贴上故乡的标签,比如绍兴之于鲁迅,凤凰之于沈从文。上岭村之于凡一平,平用村之于黄佩华。从“平用村”走出来的吴启明、王三德们,带着故乡泥土的芳香,带着桂西北小城淳朴的品格,一个一个鲜活地涌现在我面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读黄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