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学习笔记

图片发自App


1.为学的功夫是向内探索而不是向外探索。这是朱熹和王阳明的不同之处。

2.对周围的一切要有所感知,而不是看到了就像没看到,听到了就像没听到。这就是麻木不仁。就不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3.感知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感知到万事万物。当然也需要一个用力处,那就是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去用功,去做到位。不要一上来就想着天地万物为一体。慢慢来,只要你不自欺,良知自然明白是非,切实的去行动就好了。这其中有一个例子也特别好:“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我们闻到臭闻,马上就会用鼻子唔住。看到美色,马上就会有个心去喜欢。而不是闻到臭味香味了还要努力去讨厌和喜欢。一件事良知认为该做,要切实高兴的去做,才是功夫。不然还是被私欲隔断了。

4.动静虽然是两种状态,但是说的还是一个东西,静坐之前并不重视,后来认为在静处去体认良知本体也是必要的。无事的时候存养。

5.王阳明有一句说得好:闲思杂虑也是私欲。他举了一个例子:你的心里自己不会去做抢劫盗窃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你原本就没有这个念头。

6.很多时候心很慌,闲不下来。心里乱糟糟,总是静不下来。总是感觉心里缺点什么,觉得做点什么自己心里就安了,排遣这种感觉。在王阳明看来,还是内心没有一个主宰。一个人的时候完全静不下来。忙的时候完全累的像狗,被外界拖着走。  静亦定,动亦定就是水平。

7. 在磨练自己的过程中并不是离开外物去磨练,而是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磨练的。又有谁可以打坐就能直接悟道呢?

8.自身的不快乐都来源于自己的患得患失,也就是利欲,没有利欲自然就快乐了。心学不求外物,外在的不好都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人乃天地之精华,顺应天意,便不会有后悔之事,也就心安了。

王阳明厉害的地方在于你感觉这个人能按自己真诚的想法去做事,而做的事情都是善的。不会被任何东西牵绊。很多时候不能真切的致良知还是被毁誉得丧牵绊,不能真切的去做。

9.古人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小孩子来说读《诗》比读《论语》更有兴趣,因为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的,也比《论语》更朗朗上口。

10.不怕妄想起,就怕觉照迟

刚开始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很容易去调整自己的状态,去把控。等到因为缺少觉知,已经开始落实到行动中的时候就很难去克制了。

11.孟子提过“夜气”这个词。夜间是反省的好时候,多去总结反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习录》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