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点

      人们的视觉存在盲点而往往不自知甚至极度相信眼前的亲眼所见去盲目自信,同样的人们很容易把自己当成一把衡量道德标准的尺子,唯自我道德感至上,不惜与他人争得面红耳赤,却往往不曾反省原是自己的道德出现了盲点。

    道德的盲点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往往表现为怀狭偏见,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其实有违自己推崇的道德标准。这种盲点是一种不可控的潜意识,或多或少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喜欢和相信那些和自己身份、背景相似的人。

    这样的盲点可能成为极大地危害社会和谐的罪魁祸首。以英国移民问题为例,那些担心新移民并希望收紧移民政策的人们,并非是人们所认为的“偏执狂”,而是在面临移民问题时,他们表现出了一种“道德盲点”。长期以来,政府、主流政党和当地居民,通常担心的是新移民将与其共享当地有限的公共空间和福利待遇等问题,因此,在自身的担忧和舆论的压力下,政府和当地居民往往会对新移民采取相对激进的态度。由此,种族歧视的暴力事件极易引发。

    当地居民和移民都开始考虑“公平”等问题,一些全局与局部的社群之间的道德问题也难以避免,两者之间的“道德鸿沟”慢慢出现,源自文化、宗教、经济的各种冲突便逐渐产生了。当地居民对待新移民的态度,难以避免地被一些狭隘的“道德盲点”所“绑架”。

    要完全消除这样的道德盲点是不太现实的。但要减少这样道德盲点带来的摩擦与矛盾,首先要提升完善社会制度,使社会本身在法律制度风气上树立平等自由之风。外在的社会规范本身对人们道德行为存在着框缚作用。社会要做的,是找到双方利益共同点。在当地居民与移民一时难以重新配置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会造成一种道德上的焦虑,而这种紧张感,就是影响移民政策的“道德盲点”。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艾伦·费斯克提出了一种系统的缓解道德盲点的社会关系模式:一是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二是权威排序;三是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四是市场定价。总之,在找到利益平衡点的情况下,道德盲点带来的背景文化冲击将会被冲淡。

    与此同时,人们也应该样时常“吾日三省吾身”地审视自己的道德盲点,虚心纳谏。人总是无法完全清晰地看清自己,所以道德盲点又总是存在着的。但是虽然人无完人,人们依旧可以通过消除自我的过分优越感,增强对他人的平等尊重来减少或者动摇根深蒂固的道德盲点,无限接近于真理。

    总而言之,人们应该正视这种道德盲点,给予减少它的充分的重视和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