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新境界

每个人,每个阶段看书的定位是不一样的。

大学的时候真的看的书又多又杂,显得自己品味卓然,鹤立鸡群,连《康德传》这么高冷的书都啃了一遍,然而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印象最深的抱着余华的《兄弟》去了西湖边,倚着一块石头一口气看完,在游人如织的西湖边哭得稀里哗啦。

刚工作的时候,又觉得应该提升一下专业知识,看的都是专业类书籍,什么《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张奠宙的论文集,斯苗儿的案例集,有的看时澎湃,然而知易行难;有的晦涩难懂,总是消化不良。时间长了,加之工作繁重,难以体会阅读的乐趣,一度就不想看书了。反而是跟着学生看的一本《爱的教育》,由小见大,感人至深,是情商培养的上上之选。

时至今日,总觉得自己不应该只是纠结于工作中的鸡毛蒜皮林林总总,更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见地和眼界,抛开专业,又开始乱看书。意外发现马克.李维的书,如《偷影子的人》《伊斯坦布尔的假期》超级治愈。当个老师真的每天心累得千疮百孔,这两本书平静而温暖,缤纷而浪漫,真的瞬间治愈心灵。还有余秋雨和白岩松的书,前者大气,后者思辨,是从高中起就追随的男神,无论是新书还是旧作,每读一遍都感觉胸中天地宽,万事皆蹉跎。最近在看曾经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金瓯缺》,描述的是北宋末期的宋辽金间的倾轧变革,类似演义小说。虽然其中阶级斗争的意味过于明显,但历史总有一种魔力,让人深陷其中,与主人公一起同甘共苦,感同身受。

可眼下,我还是觉得,这样的看书,也已经不是要想要的。所有的书看过之后,在脑袋里留下了什么呢——大抵就是模模糊糊的一个影子。虚构类的还好一点儿,还能记得一个故事的梗概线索;虚构类的基本上就只能掩卷叹一声:唉,我全忘记啦!

虽然我看书一向是“快乐至上”的主张,可人生苦短,空空翻了那么多年的书页,没能在脑袋中留下点儿什么,真是浪费而可怕,所以“有效读书”也许是我的下一个目标吧。今天开始翻开了这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就是那么直白简单的书名。作者是日本的奥野宣之。

这本刚刚入手的书,还只翻了廖廖几页。也算立一个flag.读书是门学问,年近不惑终于意识到,任何一件事,都要努力使效益达到最大化。所谓读书,并不是要装满家里的书柜,更是要丰富自己的思维吧。我觉得在看书这件事上,我又要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了。

不以专业为导向,不以他人眼光为左右,看你想看的,体味阅读的乐趣与韵味的同时,也尝试着奔着效果去吧。这样,书本的力量才会力透纸背,成为你不期然而然的力量吧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22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书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