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有感《非暴力沟通》

在读完这本书时,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了一个词叫心理凌虐,很多的暴力并不是说真正意义上的身体上的暴力,心灵上的暴力似乎更加多,而且并没有被人关注过。当自己梳理过心灵上感受到的“受伤”的感觉时,便发现了很多时候不论是自己或者对方都在使用着暴力沟通的方式,不断地去伤害人,这种伤害真的不能小看,有一部分的低价值感,自卑感,焦虑症或者愤怒,都是因为暴力沟通的方式将自己或者他人与整个世界拉得越来越远,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害怕走出来。

通过学习了这本书,并且做相应练习之后,会发现以前试着想去说服的人,能够在需要支持的时候,不再用自以为的爱的方式去理解和支持对方,而是试着用对方的方式和思维去替代,更不再使用比较,道德评判,回避责任,提要求的方式去沟通,而是客观的理解,理解彼此所做的事情。

所以今天写下读后感,也是希望所有感受到各种人际关系中“受伤害”的人,能够换一种方式去沟通,并且达到沟通的目的,这个目的或许是表达爱意,或许是表达需求,也或许只是表达出自己真实的内心。

用简短的方式诠释非暴力沟通就是:什么是我的观察,这个观察到的事物给我们的感受如何,是哪些价值或者愿望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观察:

我们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容易起情绪,这个情绪的起伏会因为自己的认知而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比如说一个不怎么熟悉的朋友不回复信息,不会感受到屈辱或者伤心。而一个内心在乎的人不回信息,就会因为自己的假想(他是不是不喜欢我,他是不是没有这么看重我)而感到委屈和伤心,甚至有时候会不断地去发信息打电话去验证自己的假想。所以,在遇到一件事的时候,需要区分观察和评论,很难说让所有人都能够保持客观,但是在遇到自己情绪起伏的时候,就需要将引起情绪起伏的这件事情,客观的梳理出来,只是去客观的描述一件事情,比如说:ta没有回复信息,这件事情就只是一个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因为TA没有回复信息所以他不在乎了,这件事情就是自己的评论。接下来怎么正确的想这件事情的原因和后果,就需要接下来的几个步骤。

表达感受:

起情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面对别人的拒绝时,会感到害羞或者自卑甚至感到愤怒。在面对别人的冷模时,会感受到委屈,伤心。在面对别人的质疑时,会感受到憋屈,想要去争辩或者争吵。这些都是情绪起伏的感受。当面对自己的情绪时,需要找出引起情绪的客观事实,准确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不是简单用生气,伤心或者开心来描述。使用丰富的词汇表达真实的自我,不用害怕表达真实的感受时,会伤害到别人,因为在沟通时,没有人是刻意去伤害一个人的。

感受的根源:

找到引起这个感受的价值观或者需求感,比如说在聊天的时候打断了对话,会感到很尴尬,而感到很尴尬的原因是,自己想要和别人交朋友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别人打断了对话,就觉得自己没有给比人留下好印象,感到尴尬,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打击。这种自尊和自信就是自己的价值观,认为自己需要被别人尊重并且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时候,其实自己换个话题,找到别人感兴趣的话题,自信心就回来了,就不会因为打断对话而一直感到自我价值很低。

提出具体的请求: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具体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在面对别人的要求不要做什么的时候,内心会有一种叛逆感,让我不要做什么,我偏做的心理。所以在提出请求的时候,注意换成可以让我一个人静静吗?而不是不要在说话了!这样其实可以感受到语言的力量,面对暴力的语言时,人的反抗心理便会窜出来,而面对别人的请问时,可能一开始不会被注意到,但是当冷静下来时,或许别人会考虑自己的请求。

在面对他人时,不要使用比较的方式,或者价值评判的方式试图去“教育”别人,这样的方式很可能是打压式教育法的通病,造成了很多孩子的自信心底下,争强好胜,无法真正体会生活本来的面目,在这样的教育下,这些孩子会觉得生活应该十分drama才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己对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追求,但是内心的平静,才是不会被打败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面对事情无力的时候,往往采取威胁,逼迫,甚至触碰对方底线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强势,都是没有自信,不愿意认真面对自己内心的做法。

所以,在面对自己时,也需要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准确地找到引起自己情绪的事实和价值观,认真的梳理自己内心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如果是希望别人好也希望别人对自己好,那就需要诚实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提出具体的请求,用有爱意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爱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有感《非暴力沟通》)